五原則助力水務PPP 經營性工程有望招徠民資
一、水務行業的特征
水務行業有五個明顯特征:
,不可替代性和收益的穩定性。水是生活必需品,經營它的收益也非常穩定,但收益穩定不代表暴利。原建設部制定的收益標準是8~12%。目前,全國供水行業的收益率不到10%。因此和其他行業相比,水務行業收益率較低。但它的優勢在于源源不斷的穩定的現金流。
第二,自然壟斷性。每一個區域的水務都具有區域壟斷性。在我們生活的每個城市都有相應的供水公司、污水處理廠等。
第三,環境性。水務是環保的重要一環,水是生態的基礎。很多省市的PPP項目都涉及綜合治理,與水務密切相關。
第四,資源性。大家都知道如今水資源的稀缺問題,都開始節約用水、節水引水。我們國家的水資源非常貧乏。人均水資源量為2200m³,約占世界人均水資源量的四分之一,被列為世界貧水的13個國家之一。大家都知道煤炭、石油的價格會越來越高,卻沒人想到實際水比它們更加稀缺。在未來五年,水資源將很有可能確立為我國的戰略資源,水務行業的投資價值也將一路飆升,它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第五,準公共性。水務行業提供的是一種公共產品,既具有經濟效應,又具有社會效應。在考慮和操作水務項目的時候不能僅從經濟效應出發,還應考慮社會效應。
二、水務行業企業的特征
水務企業有七個主要特征:
,兼具社會屬性和經濟屬性。公用事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的依然是特殊商品,公用事業的經營者必然在“股東利益至上”和“公眾利益優先”二者之間更加強調后者的重要性。
第二,外部性。給水務企業的外部性予以合理定價,將外部經濟性的價格定為正值,外部不經濟性的價格定為負值,才能鼓勵企業主動提高服務質量,達到率。
第三,規模性。水的供給與處理都具有規模經濟效應,而且各環節之間在技術上具有較強的關聯性,通過在一個主體(水務集團)之下進行統一規劃和經營,原有各環節之間就可以形成資產統一經營、人力資源統一調配、戰略發展統一規劃的局面。
第四,資金密集性。水行業是高度資金密集行業,需要強力資金支持基礎設施建設。供水都需要管網,管網不會產生收益,但管網的投資額很大。
第五,經營恒久性。由于人類對水的需求的恒久性和水的不可替代性,導致水務企業的經營具有恒久性。
第六,現金流的穩定性。
第七,抗經濟周期性。在不調水價的情況下,水務投資經營的收益不會隨經濟周期明顯波動。
三、水務行業的改革發展歷程
水務行業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以下五個階段:
是翻牌改制階段。上世紀90年代末,為響應國家產權制度改革號召,實行事業單位轉制為公司制度,但這僅僅是翻牌,企業治理結構并未發生改變。
第二是外商投資階段。以建設部在2002年發布的《關于加快市政公用行業市場化進程的意見》為依據,以法國威立雅水務為首,從成都自來水案例開始,啟動大規模的外商投資水務行業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設-經營-轉讓)項目。之后中法水務、柏林水務、泰晤士水務等多家跨國水務公司相繼進入我國,在沈陽、鄭州、中山等,一批BOT項目紛紛上馬。在這個階段,外商投資沒有去收購公司整體,而只是收購公司的優良資產。
外商負責修建水廠,再與政府約定水量,由水廠給自來水公司提供原水。該約定水量既不是按實際發生,也不是按實際需求而定,而是約定保底水量,且逐年上升,可能到后面會很高。同時,約定保底水價,固定率在15%以上,沈陽升值高達20~25%。因此這個階段的外商投資給BOT項目造成了很大的負擔。政府無法支付承諾的補貼,后只有通過拍賣資產來支付水費。沈陽自來水項目中,由于中法水務提出的率過高,政府無法支付補貼,只好以2倍價格將自來水廠回購。當地政府那時剛開始做BOT項目,不太了解,政府和投資人談判過程中吃了大虧。
第三是溢價轉讓階段。以上海浦東新區水廠溢價轉讓為始(法國威立雅以2.6倍溢價收購了其50%股權),外商相繼在深圳、遵義、昆明、蘭州、海口、揚州、天津等地開始大規模溢價收購。在這個階段,BOT模式使用較少,溢價轉讓增加。溢價實際是雙刃劍。溢價對國有資產來說是增值,但其后果也可能數倍于溢價。2007年這種方式達到高潮。不再約定率,而是約定調價系數,調整頻率很高,會讓政府非常被動,使政府補貼難以為繼。
第四是水務一體化階段。2007年9月,原建設部、發改委組成聯合調查組專項調研,中央對水務改革轉為審慎態度,開始探索水務一體化模式并取得成效。如,北京單個城市以組建水務集團來進行水務一體化。
第五是水務PPP階段。2014年9月開始,水務行業響應國家政策要求,走向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