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靈魂拷問】走紅大街小巷和整個網絡的上海垃圾分類,即使遭遇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依舊沒有放松。
例如上海普陀區,甘泉路街道在2019年11月成功通過了“上海市首批垃圾分類示范街道”復評。疫情期間,街道統一對全體保潔人員進行培訓,發放隔離服、手套、口罩等。物業對小區垃圾投放點進行早晚全方位消毒,多個小區試點分類箱房無人值守模式。
據相關負責人稱,街道居民的分類意識深入人心,生活習慣逐步養成,即使無人值守也基本不會出問題。疫情期間,街道還專門對隔離戶進行上門到戶的垃圾分類收運。同時,人工智能&物聯網管控垃圾分類應用的落地也提供了很大便利。
一葉知秋,垃圾分類習慣的養成離不開符合居民心意的垃圾分類個性化方案的落實,以及技術應用的落地,深入人心的宣傳等等。綜合措施多管齊下,才能有效提升垃圾分類效果,提高居民垃圾分類實施工作滿意度。
自2019年7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生效以來,上海市的變化有目共睹。

距離《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還有2周,上海市居住區分類投放點改造任務進度為60%,其中6個區基本完成任務。同時,全面完成41座中轉站分類改造,市集運碼頭配置50只濕垃圾專用集裝箱。建成回收服務點4237個、中轉站109個、集散場6個。
并,干垃圾焚燒能力已達到1.93萬噸/日,濕垃圾資源利用能力已達到5050噸/日;虹橋機場垃圾桶已經從1500個減到800個。
距離《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還有2天,上海市居住區分類投放點改造任務進度為75%。同時,更新完善道路廢物箱標志4萬余只,建成可回收物回收服務點6106個、中轉站121個、集散場6個。
并濕垃圾分出量已達到6164噸/日,干垃圾焚燒能力已達到1.93萬噸/日,濕垃圾資源化利用能力已達到5050噸/日,可回收物回收量達到3312噸/日。
距離《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過去差不多1個月,上海市已完成1.7萬個分類投放點改造,建成可回收物回收服務點8778個、中轉站138個、集散場8個;干垃圾焚燒和濕垃圾資源化利用能力已達到2.435萬噸/日;濕垃圾分出量已達到8200噸/日。
并,可回收物回收量較2017年增加20倍,濕垃圾分出量較2017年增長130%,干垃圾處置量較2017年降低16%左右。
距離《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過去差不多4個月,上海市已完成分類投放點改造2萬多個,1.2萬余個居住區達標率為90%;建成可回收物回收服務點13998個、中轉站181個、大型集散場9個;干垃圾焚燒和濕垃圾資源利用能力已達2.435萬噸/日。
并,可回收物回收量達到5960噸/日,濕垃圾分出量為9170噸/日,干垃圾分出量較2018年下降30%。
距離《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超半年,上海市城管執法系統記錄數據顯示:2019年7月至12月,上海市城管執法系統共依法查處生活垃圾分類案件5546起(單位5085起、個人461起)。其中,未分類投放案件3265起,占比58.9%。
共檢查投放環節各類單位159573家次,共發現問題25683個。其中,未分類投放問題12146個,占比47.3%。
共檢查生活垃圾收集運輸企業1981家次,共發現各類問題130個。其中,混裝混運問題79個,占比60.7%。
距離《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近9個月,上海市廢棄物管理處工作人員赴楊浦區、虹口區綠化市容局,對兩個中心城區的可回收物回收工作開展調研,對下階段如何規范推進可回收物收集管理進行交流和探討。
下一步,市廢管處將繼續走訪各區綠化市容管理部門及各類科研機構,總結歸納科學的管理模式,先進的資源化利用技術,為行業管理發展建言獻策,為城市垃圾減量及循環利用貢獻“可持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