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對于全球碳市場來說是充滿挑戰的一年。全球經濟逐漸在后疫情時代中復蘇。根據國際碳行動伙伴組織(ICAP)于2023年3月發布的《全球碳排放權交易:ICAP 2023年進展報告》,全球碳市場在多重挑戰下展示了對外界沖擊的彈性與韌性,在波動中穩步發展。本文將從能源危機下碳市場發展、2022年全球碳市場發展趨勢總結(包括歐盟、韓國等代表性碳市場分析)等方面對全球碳市場的發展歷程進行闡述,最終對碳市場的發展做出展望。
一、能源危機下的全球碳市場發展
在全球能源市場震蕩加劇的大背景下,能源危機非但未削弱各國的減碳決心,反而促使各國政府就如何降低對油氣資源的高度依賴、保證能源危機與氣候政策的協調性展開思考。各國在加速脫碳目標實現的過程中,碳排放權交易成為有效的政策抓手。
在外部沖擊頻發時期,碳市場韌性的重要性日益凸顯。2022年,全球碳排放交易體系并未受到大規模沖擊,總體趨于穩定的全球碳配額價格亦可展現出其應對外部沖擊時具備較強的靈活性、抗壓性及恢復性。在2022年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特別是能源相關商品的價格指數在各交易地區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上漲;對比之下,配額價格指數變化幅度較小。從全球各碳排放交易體系配額價格數據分析,2022年,盡管多數體系配額價格動態略有波動,但整體價格體系穩定、成熟,2022年底碳價與2022年初基本持平。

圖1 2022年全球碳市場配額價格動態
數據來源:ICAP 《全球碳排放權交易:ICAP 2023年進展報告》,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整理
二、全球碳市場發展狀況概述
隨著相關機制的不斷完善健全,全球碳市場在其所覆蓋的政府層級、地域范圍以及行業等方面逐步擴大,且收益在2022年繼續刷新歷史記錄。
(一)從超國家到地方,碳市場在不同的政府層級穩定運營
全球碳市場的政府實施層級方面存在一定多樣性及復雜性。首先,涉及運行碳市場的政府層級范圍廣泛,從城市、省/州、國家到超國家層級運行的碳市場均已存在。其次,在各層級下運行的碳市場亦存在一定交叉度。例如中國全國碳市場覆蓋的地域范圍包含北京、重慶等地方試點碳市場所覆蓋的城市,然而其行業包含范圍不同,全國碳市場僅納入電力行業,而其他省市級試點則有不同部門的排放覆蓋;從包含的控排企業來看,全國碳市場和試點碳市場沒有重復,在全國碳市場履約的企業就不會再包含在試點碳市場之中。與2021年相比,全球新增2個國家級碳市場和1個州級碳市場,全球碳排放交易體系下覆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比例與上年持平,均為17%。

圖2 政府層級間運營的碳市場
數據來源:ICAP《全球碳排放權交易:ICAP 2023年進展報告》,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整理
(二)全球碳市場收益屢創新高,2022年高達630億美元
2022年的情況再一次證明了碳市場交易體系是為政府增加額外收入的有效來源。在收入總額方面,得益于配額價格的持續增長、拍賣機制的引入、配額拍賣比例的日益增長以及碳市場的不斷擴展,2022年全年碳市場收入創下歷史新高,達到630億美元。自2008年以來,全球碳交易體系已籌集超過2240億美元資金,其中該收入一半以上均為2021、2022年兩年創造。作為全球成交量及成交額最大的碳交易體系,歐盟碳市場碳配額收入占據全球領先地位,全球募集資金的近65%均從歐盟碳市場產生。
碳市場的拍賣收入可為司法管轄區內政府帶來附加收益,越來越多的政府傾向于將該筆資金用于資助包括能效提升、發展低碳交通,以及開發利用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氣候項目,補貼支持新興技術以及幫助弱勢群體和低收入群體,進一步發揮碳市場的關鍵作用,助力實現氣候行動中的公正轉型。

圖3 全球碳配額收入總覽
數據來源:ICAP《全球碳排放權交易:ICAP 2023年進展報告》,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整理
(三)全球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在地域范圍上逐步擴展
與上年年度報告相比,今年全球碳排放交易體系在體系數量以及覆蓋洲際范圍均有增加:
1.奧地利、黑山和華盛頓州三地于2023年1月前啟動碳市場:
奧地利:奧地利國家排放權交易機制(NEHG)于2022年10月正式啟動。在2025年之前,奧地利采取30歐元/噸的固定的碳交易定價機制和靈活的總量控制機制,并計劃將于2026年后引入拍賣機制。該碳市場覆蓋行業范圍作為歐盟碳市場的有效補充,涵蓋歐盟碳市場并未納入交易體系的建筑和運輸部門的排放。
華盛頓州:美國華盛頓州總量控制與交易體系的首個履約期于2023年1月開始,約覆蓋該州70%的溫室氣體排放。該交易體系在涵蓋行業范圍等設計上與加利福尼亞總量和交易機制十分類似;且研究表明,在定價、配額分配方式等方面,參考加州機制對于華盛頓州來說是一項極具成本效益的選擇。
2.拉丁美洲和亞洲共13個國家地區處于計劃實施或考慮實施碳市場機制狀態,其中:
印度:印度議會于2022年通過了《2022年節能修正案》,該法案為印度碳市場建設提供法律基礎。法案首次提出建立全國碳市場,集中各個行業的碳和環境信用交易,并計劃于2023年7月開始引進自愿碳減排抵消機制,并將于2024年開始首個以碳排放強度為基礎的履約周期。
3.非洲在碳市場建設方面邁出實質性步伐,其中:
尼日利亞:尼日利亞作為非洲首個以碳排放交易體系助力緩解氣候變化問題的國家,其行動舉措代表了非洲在碳市場建設方面實現了大跨步質變。2022年8月,尼日利亞環境部部長宣布,該國已著手部署國家碳排放交易體系的相關工作,并致力于將其與2021年已通過的《氣候變化法》協同發揮作用,共同助力實現國家氣候目標。

圖4 全球碳市場發展狀況一覽 數據來源:ICAP 《全球碳排放權交易:ICAP 2023年進展報告》,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整理
(四)對全球代表性碳市場的分析
ICAP報告對全球16個正在運行的代表性碳市場進行多維度匯總,其以各碳市場涵蓋所屬管轄區總排放占比為X軸、2022年配額平均成交價為Y軸、各市場覆蓋排放量為氣泡大小,對2022年全球碳市場發展情況進行匯總。本文將選取圖中歐盟、韓國兩個典型碳市場進行2022年發展概況的說明。

圖5全球代表性碳市場多維度總覽圖
數據來源:ICAP 《全球碳排放權交易:ICAP 2023年進展報告》,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整理
1.歐盟碳市場:能源危機并未削弱其氣候雄心,2022年歐盟碳市場穩中向好
整體來看,2022年全年,歐盟碳市場在波動中承壓前行,歐盟平均碳價為81歐元/噸,相較于2021年漲勢趨弱。首先,2022年初,法國核電預期產量的下降以及歐盟天然氣儲備量的降低均提升了市場對高碳能源的需求,這兩起能源供需變動事件引起市場對碳配額的長期需求增加,碳價一度猛增突破95歐元/噸大關。另一方面,在地緣危機的影響下,氣候政策的收緊趨勢對碳價形成有力支撐。其次,2022年12月,歐洲議會和歐盟各國政府就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改革方案達成臨時協議,協議內容包含對現有電力、工業及航空設置更為嚴格的排放上限、逐步取消工業部門免費碳配額、2028年計劃引入覆蓋建筑和道路運輸的平行碳市場(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2號)等一系列措施。該舉不僅體現歐盟政府為應對氣候變化不斷提升的氣候雄心,助力實現2030年將碳減排量較1990年減少55%的氣候目標,同時更增強了碳市場投資者的信心。

圖6 2022年歐盟碳市場價格走向(單位:歐元/噸)
數據來源:ICAP,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整理
2.韓國:較為寬松的機制設計影響了碳市場的減排效果
在全球范圍內,韓國是行業及溫室氣體覆蓋范圍廣泛的典型碳市場代表。在行業覆蓋范圍方面,將電力、工業、建筑、交通、國內航空以及廢棄物行業納入需履約行業;在溫室氣體覆蓋范圍方面,將CO2、CH4、N2O、PFCs、HFCs、SF6六大溫室氣體排放涵蓋在內。得益于較為全面的行業和溫室氣體種類覆蓋范圍,韓國碳市場所覆蓋的排放占本國總排放的74%;然而從減排效果來看,其實際情況并不理想。
韓國碳排放量水平在全球范圍內排名靠前,2021年碳排放量居世界第八位,且自1990年來整體呈現波動上升趨勢。2022年1月25日,韓國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更新其“2030國家自主貢獻”目標,計劃到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較2018年減少40%,高于此前設定的26.3%的目標。然而從當前排放水平和效果來看,韓國減排效力并不理想。2021年,韓國碳排放量相比1990年增長146%,較2015年全國碳市場建立時增長16%,較2018年僅減少8%。

圖7 1990-2021年韓國碳排放(百萬噸)
數據來源:Our World in Data,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整理
相對寬松的碳市場機制是韓國減排效果未能達到預期效果的主要原因。韓國碳市場的建立之初,對氣候政策有話語權的政府組織傾向于采取行政管理手段而非碳交易機制來達到控排效果,而與政府組織聯系緊密的代表性商業組織(如鋼鐵企業)并不支持氣候相關政策的出臺。在各方利益平衡下,具有較寬松的碳交易額度和可商議的企業減排目標的韓國碳市場由此形成。
從2022年碳價來看,波動下跌是韓國碳價的主要趨勢,從年初的3.2萬韓元/噸跌至1.32萬韓元/噸,跌幅高達59%。在上半年的3月和6月,韓國碳市場分別經歷了兩次大幅下跌, 6月14日,2022年最低碳價出現,一度跌至1.21萬韓元/噸。雖然2022年整體波動劇烈,但考慮到年底宣布收緊的氣候目標,韓國碳市場碳價預計長期仍會呈現上漲趨勢。

圖8 2022年韓國碳市場價格走向(單位:韓元/噸)
數據來源:Our World in Data,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整理
三、碳市場發展展望
短期內,能源限制問題依然是全球碳市場不確定性的重要因素。該因素對全球,特別是歐洲地區碳市場波及影響程度大概率取決于當地碳市場的韌性,及政府應對能源危機和氣候變化協同關系的調節機制。
中長期內,預計全球碳市場呈現出廣度、深度持續加強以及國際合作穩步發展的穩中向好形勢。首先,國家、地區層面的碳市場建設和規劃工作將穩步推進,在地域范圍內持續擴大影響范圍和程度。其次,各碳市場不斷優化自身機制,表現在覆蓋行業持續擴大、溫室氣體范圍逐漸全面、免費配額比例分階段降低、拍賣份額適時增加等方面。最后,預計發達國家將加大對發展中國家地區幫扶力度,將碳市場收益用于援助受氣候變化影響比較大的脆弱地區。
目前,中國全國碳市場覆蓋下的碳排放量居世界首位。由于中國碳市場尚處于初步發展階段,仍需向相對成熟的全球典型碳市場汲取經驗。覆蓋行業和溫室氣體范圍擴大以及配額有償分配機制的引進等將成為中國碳交易體系的未來發展趨勢。首先,建議中國借鑒發達國家碳市場設計經驗,結合各地方試點的實踐,分階段、有步驟地擴大涵蓋范圍,將水泥、鋼鐵、電解鋁等高耗能行業盡快納入全國碳市場。同時明確其納入節點、納入標準、覆蓋氣體范圍、配額分配方法等,助力實現全行業減排的目標。其次,在制定全國碳市場有償分配規則時,建議相關部門可借鑒歐盟、韓國等發達國家交易體系以及深圳、上海、湖北等地方交易試點的實踐經驗,針對不同控排主體的實際情況選取有效的有償配額分配方式,明確其實施有償分配的時間、比例,積極構建拍賣規則、拍賣平臺,并對拍賣所得收入的用途進行規范指引。科學合理的分配機制不僅可以提升減排效果,又可將有償收入補貼于高新技術、公正轉型等方面的發展。
原標題:IIGF觀點 | 2022年全球碳市場進展與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