霾源眾說紛紜 對癥下藥很關鍵
因為霧霾,PM2.5從2012年末新聞里的陌生名詞,變成了2014年初老百姓口頭的熱門話題。但這種污染物到底從何而來?不少人仍然是霧里看花,瞧不明白。環保部監測司副司長朱建平解釋,要回答霾從哪兒來的問題,所需要的,就是源解析工作。
中科院發布的“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研究結果表明,霧霾中有4類有機組分:氧化型有機顆粒物,主要來自于北京周邊,它們在整個污染過程中所占比例大,為44%;油煙型有機物,主要來自局部地區烹飪源排放,占21%;氮富集有機物,一種化學產物,占17%;還有烴類有機顆粒物,主要來自于汽車尾氣和燃煤,占18%。針對北京而言,機動車為城市PM2.5的大來源,約為1/4;其次為燃煤和外來輸送,各占1/5。
該研究結果顯示在北京PM2.5的六大主要污染源中,“汽車尾氣與垃圾焚燒”僅占4%。該消息一出,就在社會上引起了不小影響。認為該數值太低的有之,認為比較合理的也有之,莫衷一是。
雖然1月2日中科院緊急召開新聞通氣會,表示該院召集相關專家進行認真探討,得出一致結論認為“這一數字被嚴重低估”,但是該消息引起的質疑并未因此而消失。
一位汽車研究員表示,該報告稱北京PM2.5有6個重要來源,分別是土壤塵15%、燃煤18%、生物質燃燒12%、汽車尾氣4%與垃圾焚燒25%、工業污染和二次無機氣溶膠26%。他也列舉了美國、日本的情況,稱這幾年它們的汽車也不斷增加,但是PM2.5卻不斷下降。
汽車研究員看法也從側面反映出霧霾來源統計數據對于人們的認知確有影響。霧霾的治理需要統計數據的支持,這是毋庸置疑的,否則很難對霧霾“對癥下藥”。
面對爭議,上海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成天濤成天濤認為,這也反映出我國一些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的問題。比如,二次無機氣溶膠、工業污染、燃煤等因素同樣存在,只不過所占比例會有差別;北方塵土多些,南方相對少些等。
針對全國空氣污染問題,國務院頒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曾明確要求,“加強灰霾、臭氧的形成機理、來源解析、遷移規律和監測預警等研究,為污染治理提供科學支撐。”不過,就在日前,環保部召開《清潔空氣研究計劃》啟動會,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指出,底數不清、機理不明、技術不足是制約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瓶頸之一。
目前我國霧霾來源統計亟需完善。事實上污染物來源的統計也的確有其復雜性和實現難度,因為霧霾成分占比總是不斷變化,不同地區不同時間差別較大。同時,目前各種研究通常采用此前兩三年的數據進行分析,這也不免造成研究結果與當前的現實情況存在“時滯”,研究數據成為“明日黃花”,其應時作用和價值也有縮水可能。
查清霧霾來源是一個“是什么”的問題,而治理霧霾則是一個“應該是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北京大學環境科學系及重點實驗室教授蔡旭暉則認為,只要政府下大力氣,就是可以做成的,但不能過于匆忙,需要長期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