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霧霾從何而來,眾說紛紜。按照目前公認的說法,工業污染、燃煤排放、汽車尾氣、道路揚塵乃至做飯的油煙、街頭的燒烤,都是PM2.5飆升、霧霾頻發的元兇,可究竟哪一個是“主要矛盾”,卻有著諸多截然不同的說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源解析工作難度極大,采樣范圍的大小、研究時間的長短都可能影響其性。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說,一份具有參考價值的源報告必須基于常規性、持續性的監測數據和解析,但目前國內真正能做到每日采樣分析的城市。柴發合說,按要求,每天都要采樣,再進行分析,后再進行數據處理,才能科學確定來源,但是我們現在往往都是典型時段采樣,導致分析結果可能偏差,污染源的判斷也不夠準確。
為了防范由于污染源頭不清造成的認識混亂以及治理資源浪費,環保部已開始部署污染源解析工作,并且有步驟推進。環保部監測司司長羅毅介紹說,做霧霾的源解析,需要一年以上時間的監測,獲取大量的監測信息,要做大量的源分析,需要選擇合適的點位進行長期的觀測和監測。
根據環保部的要求,全國各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今年要盡快啟動源解析研究,北京市、天津市和石家莊市要在今年上半年前提交初步研究成果,其他地方也要在今年年底前提交源解析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4月3日披露,目前已經初步掌握了北、上、廣等城市污染清單,社會關注的“霧霾元兇”數據有望陸續公布。吳曉青說,北上廣等發達區域在PM2.5監測方面,已經取得重要的階段性成果,比如說VOC(揮發性污染物)的排放清單已經有了。
吳曉青透露,在北京、上海一些發達地方,已經通過源解析掌握了影響大氣污染的主要排放源有哪些,初步結果都有了。以上海為例,目前正持續開展常態污染下的顆粒物來源解析工作,同時還根據不同污染情況,對具體的污染物來源清單進行更新。新監測研究顯示,上海市PM2.5來源,本地污染排放占到八成。而北京的源解析工作也已經完成,并于本周一經過了專家組論證,“霧霾元兇”的數據短期內有望公布。未來這些監測數據將成為各地制定具體治理措施的主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