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刺激污水處理板塊暴漲 2萬億治水投資惹爭議
水處理板塊迎來佳投資機會
繼“大氣十條”(《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之后,我國又一項重大污染防治計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下稱“水十條”)即將全面實施。受此消息影響,昨天污水治理指數大漲3.86%。其中,國中水務、巴安水務強勢漲停,瀚藍環境、創業環保、興蓉投資、碧水源等個股漲幅在5%以上。
業內分析預測,“水十條”出臺后,從消滅劣Ⅴ類水角度出發,近年來已逐步開始的市政污水提標改造將得到進一步強化。若僅考慮重點地區污水廠在3年內完成改造、單位投資按“十二五”規劃中平均約525元/噸進行估算,則年投資需求或達108億元。
分析人士表示,“水十條”出臺后,水務設備行業將面臨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水污染處理板塊在估值大幅回落、水污染事件推動、政策利好支持三大影響因素下,以下四大細分領域或將迎來新一輪上漲周期。,工業水處理領域,受益股可關注津膜科技;第二,市政污水建設方面,隨著城鎮化進程加速,排水與污水處理建設至關重要。第三,污泥處理、再生水利用和揮發性有機物(VOCs)處理等細分領域將進入快速成長期。
2萬億治水還是刺激消費更好?
“水十條”對水環境保護和治理的原則、目標及任務提出了具體要求,主要目標是加快改善水環境質量,保障水環境安全,維護水生態系統健康。水污染防治計劃及2萬億左右的總投資金額已經在近幾個月反復被環保部等機構強調過,真實性毋庸置疑。
治水是一項繁雜的系統工程,還沒開展,便喊出2萬億元的投資,是真的需要花2萬億元,還是為了花2萬億元而花2萬億元?2萬億元砸出之后,宏觀經濟會不會出現新的變化?
細看政府的治水思路,其中充滿了對中國經濟的呵護之情,治水需要清淤泥、建大壩、治污染、汰落后,把各個流域都治理好,肯定能把2萬億元花完,同時也能帶動鋼鐵水泥的需求,以緩解房地產不景氣的供求關系。同時由于淘汰落后產能,還能減少很多工業品的供應,也能起到緩解供求壓力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這些投資轉移到資本市場上就是上市公司的利潤和成長性,不僅能夠提高上市公司的業績水平,還能吸引投資者進入股市,是個一舉多得的好辦法。
但是純粹依靠投資拉動經濟似乎也有不足的地方。不少經濟學家都提出了投資拉動的弊端,能夠提高內需讓中國經濟真正走上良性循環才是長久之計。中國A股市場也一樣,總用降準刺激也不是辦法,關鍵還是要讓投資者喜歡股票,讓股票成為能夠讓多數投資者獲利的投資工具。
不管是經濟還是股市,能夠拉動內需總是好的,但是內需也需要政府的鼓勵和刺激。假如政府再拿出2萬億元,給14億人口每人發1400元購物券,購物券可以在各大超市購物,那么政府可以預期,這2萬億元的投入將全部轉化為內需,只要嚴格執行,政府也不必太擔心其中有腐敗問題出現。更重要的是,這樣一個紅包發放,將給廣大老百姓節約下更多的可支配收入,這些錢將很有可能流入A股市場,從而推動A股市場出現慢牛上漲,引爆A股市場的良性循環。
治水、治霾、救鋼鐵、救股市等問題本是一盤大棋,需要管理層去統籌安排,但是如果僅僅是砸2萬億元治水,再砸2萬億元治霾,再來2萬億元治理農藥殘留,這種花錢節奏,恐怕CPI要受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