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處理技術日臻成熟 碧水源進軍海水淡化業務
隨著水資源日益緊張,海水淡化已經成為提供水資源增量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海水淡化工程成本在5—8元/噸,已接近水平。”6月11日,國家海洋局研究所研究員馬德毅在2014青島脫鹽大會上說。
據介紹,脫鹽主要是利用電滲析和反滲透法將海水中的“化學鹽”分離出來,在日常應用中就是海水淡化。海水淡化是水資源的開源增量技術,目前已成為許多沿海國家解決淡水資源短缺、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據統計,截至2013年8月,海水淡化工程總裝機容量已達8093萬噸/日。
據了解,根據《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國內海水淡化產業產值將達到300億元以上,海水淡化產能達到220萬立方米/日以上,海水淡化原材料、裝備制造自主創新率達到70%以上,海水淡化成本不斷降低,關鍵技術、裝備、材料的研發和制造能力要達到先進水平。
中國脫鹽協會秘書長郭有智介紹,目前我國海水淡化的主要工程都建在北方。從產能上看,國內一個系統的大海水淡化處理能力是5萬噸/日,而世界上的大處理能力則為上百萬噸。專家建議,有關部門需要繼續出臺相關措施提升我國海水淡化技術、材料和設備的自主研發水平,促進具有自主產權的技術創新,推動產業發展。
我國海水淡化日產90萬噸
青島脫鹽大會上信息顯示,截至2013年底,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產水規模89.95萬噸/天,廣泛應用于沿海電力、石化、鋼鐵等高耗水行業及海島的生產生活用水。
反滲透、低溫多效和多級閃蒸法海水淡化技術是上已商業化應用的主流海水淡化技術。我國已掌握反滲透和低溫多效海水淡化技術,建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浙江六橫單套1萬噸/天反滲透和河北黃驊1.25萬噸/天低溫多效海水淡化裝置,并自主設計制造了多套3000噸/天、4500噸/天低溫多效海水淡化裝置,相關技術達到或接近先進水平。
我國海水淡化總體規模不斷增長。在技術進步和政府的推動下,2009年至今全國新增海水淡化能力65.7萬噸/天,占總規模73%。截至2013年底,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產水規模89.95萬噸/天,為沿海電力、石化、鋼鐵等高耗水行業帶來了豐富的水源。
在海水淡化成本方面,主要包括投資建設、能源消耗、運行維護三部分。隨著技術的進步和規模的擴大,上海水淡化成本呈下降趨勢。目前,投資成本、運行維護成本和能源消耗成本各占總成本的1/3,淡化水平均售價為0.6~0.9美元/噸。受工程規模、能源價格、維修成本、人工費用等因素的影響,目前我國淡化水成本在5~8元/噸,已接近水平。
碧水源:承接青島項目,進軍海水淡化
日前,青島水務集團攜手碧水源,以二者合資公司青島水務碧水源的名義,與青島董家口經濟區管委會簽約30萬噸/日海水淡化項目,預計總投資27億。其中一期10萬噸/日,預計2015年有望大致建成。同時簽約的還有膜生產基地項目,包括100萬平米反滲透膜、100萬平米超濾膜、100萬平米微濾膜、200萬平米再生產裝置,總投資15億元。
海水淡化項目對碧水源有多重意義,如項目屬實:1)1期工程可為合資公司帶來1.5億元工程利潤(假設15%凈利潤率)和2400萬/年運營利潤(假設30%資本金和8%ROE),貢獻可觀的投資收益;全部30萬噸所帶來的利潤則是一期的3倍;2)帶動公司膜組器銷售;3)根據“十二五”規劃2015年全國海水淡化產能達到220萬噸/日(11年末66萬噸),已經成為現實的市場,成功進入這一領域為公司打開業務空間;4)能夠將自產的超濾膜和反滲透膜應用于海水淡化將是對公司膜產品質量和研發能力的有力證明,尤其海水淡化反滲透膜目前是國外企業壟斷局面。
青島碧水源是公司和青島水務集團的合資公司,碧水源出資1.47億(在合資公司中僅次于云南水投),持股49%。青島水務集團定位在統一青島城市供排水、污水處理、再生水的投融資和建設管理,未來有比較明確的污水廠改造/再生水項目。在我們看來青島碧水源建設膜廠,體現了碧水源對該合資公司未來業務規模的信心,青島碧水源有望成為云南水投之后又一個集“投、融、建、管”多項功能于一體的碧水源合資公司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