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引注目 南南合作促經濟轉型
中國可再生能源貿易快速增長引世界矚目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這份名為《可再生能源的南南貿易:幾種環境產品的貿易流動分析》的綠色經濟報告中,確認了環境商品和勞務的關鍵增長市場。報告著重分析了可再生能源領域,描繪出了可再生能源商品在發展中國家間的貿易流動,概括介紹了發展中國家如果加快可再生能源貿易的包容性增長。
報告重點介紹了太陽能產品的貿易增長情況。根據報告,2013年安裝的太陽能板比2012年增長了近四分之一,但這一年歐洲的太陽能板安裝量大幅下降,增長主要集中在中國和其他幾個發展中國家市場,事實上,發展中國家在2013年占了新增太陽能板安裝量的三分之一。
報告指出,無論在出口還是進口方面,中國在推動發展中國家太陽能產品貿易方面都發揮著重大作用。在2009年至2012年間,發展中國家只占中國太陽能產品出口額的6%,但到了2013年,發展中國家的份額占到23%。2009年至2011年,中國從發展中國家的太陽能產品進口額一直大于出口額,直到2012年出口額才大于進口額。
報告也分析了風能、水電設備、生物質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的貿易情況。報告預計,在低碳和能效技術領域的市場預計在2010年至2020年之間將增長三倍。
南南可再生能源貿易增速超過貿易
中國、東亞和東南亞主導著南南可再生能源貿易。中國在2009到2013年之間向非洲國家出口了價值8億6900萬美元的太陽能光板,其中絕大部分產品出口到了南非。
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施泰納指出,可再生能源技術目前是世界上增長快的市場之一,僅太陽能板一類的環境產品和服務的市場預計到2020年將增長至每年1萬9000億美元,為發展中國家帶來了一個的向綠色經濟轉型的契機。這些技術能夠有效地削減溫室氣體排放量、擴大農村和電網外地區的能源供應、改善能源保障,同時創造就業機會和生計。
報告指出,可再生能源有著很強的創造就業機會的潛力,估計到2030年,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直接和間接就業的人口將達到2000萬,特別是在與太陽能和風能相關的制造和服務領域。
環境署呼吁加強南南合作,重點關注低成本的環境產品,建立優惠的貿易政策和協議,培養熟練的勞動力,增強南方國家之間的環境產品與服務貿易,加速向綠色經濟轉型。
非洲國家望深化與中國可再生能源技術合作
中非環境合作部長級對話會上,非洲多國代表希望與中國在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方面展開進一步合作。
非洲近40個國家環境部門約120名代表和中國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展開對話。其中烏干達等國家代表提出,目前非洲國家70%的燃料來自木材,希望和中國合作,用其太陽能技術來改變這種非可持續的能源結構。
坦桑尼亞代表說,非洲在發展風能、太陽能和地熱能方面有很大潛力,在發展可再生能源方面希望中國與非洲實行技術轉換。
周生賢在對話會上說,中國將強化中非環境技術交流合作,共同探索綠色發展解決方案。他說,中方倡議開展“中國南南環境合作-中非綠色使者計劃”,促進環境治理經驗共享,同時開展中非生態環保合作工程,構建環境技術交流平臺。他還建議中非圍繞綠色發展戰略問題加強交流與對話。
聯合國副秘書長、環境署執行主任阿奇姆·施泰納說,環保產品和服務市場將為發展中國家發展綠色經濟帶來的機會。中國和非洲國家在環境科技方面加強交流合作,有利于進一步促進發展中國家發展綠色經濟。他還指出,發展中國家的可再生能源交易發展迅速,中國在其中起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