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源頭到“兩頭齊抓” 保障飲用水水質安全
近年來,重大飲用水安全事件日益增多,從2010年福建重金屬污染,到今年的蘭州自來水苯超標、武漢氨氮超標、晉江水污染,類似事件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
“要從源頭到保證水質達標。”在近日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主辦的生態環境保護與綠色發展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侯立安指出,要從多方面入手,全面提升飲用水的安全保障能力。
根據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流域國控斷面中,劣V類水質的比例仍有10.2%,主要污染指標為化學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和高錳酸鹽等;而62個國控重點湖泊(水庫)中,劣Ⅴ類水質的湖泊(水庫)比例為11.3%,主要污染指標為總磷、化學需氧量和高錳酸鹽等。
2012年《生活飲用水衛生新標準》全面實施,飲用水水質檢測指標從原來的35項增加到106項,與通用水質標準接軌。
不過,侯立安指出,盡管指標已經與世界接軌,但是傳統凈水工藝的局限,使得產水水質難以完全達標,特別是在處理一些特種的污染上,傳統的凈水工藝可以說是無能為力,或者不能完全達到新國標的要求。
侯立安指出,當前我國水源污染嚴重,其深層次原因是由于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粗放、思維觀念落后、治理速度趕不上污染速度等方面因素綜合的結果。因此,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飲用水“從源頭到”的全過程,才能從根本上提升飲用水安全保障能力。
他表示,必須要把以下幾個環節結合起來。首先,要從源頭上加強水源地的保護力度;其次,要加強水廠的設施改造,選擇合適的水處理工藝,嚴格執行水質檢測制度;再次,要研究管網的污染機理,加快舊管網的改造;同時,嚴格規范施工,重視供水終端——采用經過認證的水。“只有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保證水質安全。”
加強飲用水源地應急處置
為了確保飲用水安全,飲用水水源地發生異味等事件后,所在地環保部門必須立即啟動各項應急措施,盡量在短時間內化解事故危機。
首先,完善應急預警體系,構建風險防控工程。科學調整預案,完善應急體系;堅持預防為先,構建防控屏障;加強協調聯動,妥善應對突發事件。
其次,強化環境監督檢查,加強水質分析研判。突出防控重點,加大專項檢查;加強常規分析,增加監測頻次;加強監測能力建設,提高監測預警水平。
第三,加強監測能力建設,提高監測預警水平。完善預警方案,增強預警能力;加大資金投入,增強實驗室分析能力;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培育監測科研團隊。
歐盟經驗:法律守護直接飲用水
在歐盟,特別是西歐和北歐國家,水里的自來水是完全可以直接飲用的。歐盟從法律層面高度重視水源保護,制定了嚴格的水質標準,對水處理技術和基礎設施進行了巨大投資,對水質的監測更是一絲不茍。
歐盟為什么能拿自來水直接讓人喝?三大基礎性法律是根本的保障:《水框架指令》《飲用水水質指令》和《城市污水處理指令》,它們分別從水資源保護、飲用水生產輸送和監測、污水處理三個層面建立起歐盟自來水高質量的基礎。
在水處理技術上,歐洲國家除了絮凝、沉淀、過濾、消毒等傳統的飲用水處理工藝流程以外,還普遍應用了深度處理技術,即通過臭氧、活性炭、膜分離技術等清除各類有機、無機化合物。深度處理技術可處理重金屬離子和有機化合物污染,使污染水達標,終實現直飲。
“水質監測是一場永遠的戰斗,我們從不敢掉以輕心。”一家名為“維瓦夸”的自來水企業的秘書長莫特說道。歐盟規定,所有的水質監測信息必須公開,并隨時更新以便消費者查詢,“任何用戶都可以在網上查到他所在地區的水質監測報告,如果對水質有疑問,可以隨時打電話要求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