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讓城市喊“渴” 建設“海綿城市”勢在必行
可以想象當大量的雨水都被“海綿體”吸收之后,城市的積水也就無從談起。更重要的,那些被“海綿體”充分吸收的雨水還可以再次利用,澆花、澆樹、洗車……不過,要想建設完善“海綿城市”,僅靠小區的“海綿”恐怕不夠,還應當從各個方面提高城市的滲水能力。在城市,水泥路面幾乎一統天下,但水泥的滲水率極低;為此國外許多城市都用滲水磚鋪設地面。另外,在有可能的情況下,能否多留傳統的土地,增加綠化面積,增加城市的吸水功能。
鼓勵建設“海綿城市”
近日,擬出臺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將鼓勵各地建設“海綿城市”,增強城市生態服務功能。除鼓勵民間資本和社會資本投資水污染防治外,將大力推行排污權抵押融資。“海綿城市”能大程度地留住雨水,即在城市小區里布置若干地塊,用吸水材料建設,成為海綿體。
《計劃》有望提出建設下沉式綠地和城市濕地公園,具備條件的新、改、擴建市政工程應配套完善雨水收集利用設施,大力建設滯、滲、蓄、排相結合的“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能大程度地留住雨水,即在城市小區里布置若干地塊,用吸水材料建設,成為海綿體。這些地塊平時是市民的休閑公園,暴雨時成為蓄水場所,緩解城市積水問題。被海綿體吸收的雨水可以再次利用,如澆花、洗車等,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水資源緊張局面。
專家表示,為突出城市景觀,北京許多綠地均高出臨近區域,下雨時起不到緩解城市排洪壓力的作用。在東京和大阪,街頭的小型公園、綠地和廣場無一例外地采用“沉降式”,比周圍地面低0.5米-1米,雨水可以在此匯聚并滲入地下。
四川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廳長何健認為,“海綿城市”是一種城市建設理念的升華和更新,在內澇防治上就是對雨水處理的不同態度。傳統模式將雨水“一排了之”,新模式則更注重強化雨水對城市自然水系以及地下水的補充和涵養。建設“海綿城市”將合理增加雨水蓄存和循環利用。在充分利用雨水資源后,再使用規模合理的排水管網將多余的雨水排走。
通過低影響開發模式防治內澇,可以有效地減少進入排水管網的雨水總量、單位時間內的雨水徑流量,減輕排水管網壓力,減少擴建排水管網的巨額投資。同時,可以增加雨水下滲量,減少城市地面沉降現象,強化城市自然水系的循環,解決城市缺水難題。
生態文明,已經成了定位中國發展的又一重要維度。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城市尋求建立更加合理的城市綠色生態安全格局,已成必然。也是在這樣的氛圍下,“海綿城市”以其“城市會呼吸”、水資源循環再利用等理念,以及擁有解決內澇、霧霾和熱島效應(由于城市建筑群密集、大量使用柏油路和水泥路,升溫較快,高溫城區處于低溫郊區包圍之中,如同大海中的島嶼,這種現象稱之為熱島效應)這三種“城市病”的能力,引起廣泛重視。
“海綿城市”深得人心
多數專家與學者認為,建造新型的“海綿城市”對于解決當前普遍存在的一些“環境病”十分有益,而且,“海綿城市”的構建,能形成綠色的生態基礎設施,對于提高城市的自我調節能力也有幫助。
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主任范航清認為,目前國內絕大多數城市都屬于“硬底城市”,即由鋼筋水泥筑就,硬化率過高的城市不利于保持土地濕度和涵養水源,在泄洪、水循環利用方面存在巨大弊端。“如果能切實構建‘海綿城市’,再加上我們對于生態文明的合理打造,那么對于中國城市來說,這將是一個質的飛躍”。
中國臺灣“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陳章波教授分析稱,“海綿城市”有三個重要特點——通氣、透水、硬鋪面。“海綿城市”不能光是長了一副看上去結實的“骨架”,在這“骨架”里頭還要有生命、有細胞,即在道路底下保留一定濕度,給予微生物生存空間,讓它們能夠有一定的繁衍。微生物中的一些菌類可以吸收汽車排出的含氮廢氣,有的還可以把一些城市廢物消化掉,從而產生自然、健康的生態格局。
“保護好天然的‘海綿’也很重要,所謂生態文明,決不能放棄對大自然的保護。”泉州市濕地學會會長李裕紅補充道,“構建‘海綿城市’固然有諸多益處,但千萬不要忘記,比起人工工程,我們擁有的自然濕地在生態調節等方面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泉州濱海地帶,濕地在保護海岸線及控制侵蝕、防強風破壞、防止海水倒灌、排除有毒物質、保護珍貴候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濱海濕地就像一塊充滿活力的海綿,可作為一個緩沖帶,可以蓄積潮汐或臺風等推向海岸的大量海水。我認為打造全面的綠色生態城市,應該雙管齊下,既要利用先進技術對過去存在缺陷的系統進行修復、彌補,也要更加明智利用現有的自然資源,提高環境自凈能力,在發展與保護之間找到一個合理的平衡點。”
脆弱不堪的“硬底城市”已經暴露出諸多不安因素。那么建造“海綿城市”能不能幫助我們治療一些城市“疾病”呢?就目前在中國臺灣及北京、上海和福建進行的“海綿城市”試點工程來看,回答是正面而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