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30年的“累積”,曾經被稱為農業發展助推器的農用地膜帶來了新的隱憂,目前新疆已經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上“白色污染”嚴重的區域之一。
“地膜殘片在土壤里200—400年也不會消失,很難被分解。”自治區農業廳農村環保與能源發展處處長努爾穆罕默德·祖農說,現在能看到的嚴重的后果只是農作物減產,但殘膜會不會對地下水和土壤產生其他形式的污染,眼下還沒有人去進行長期、系統深入和覆蓋較大范圍的跟蹤調查研究,關于地膜的危害,沒有看到的可能要比能看到的多得多。
令人糾結的地膜
新疆精河縣大河沿子鎮農民郭忠平站在自家25畝棉田前,喜憂參半。再過不久,就是棉花收獲的季節,到時田間殘留的地膜又會成為他的煩惱。
郭忠平說,目前大家普遍使用的地膜厚度為0.008毫米,每畝使用4.8千克至5千克。地膜雖然有利于保護作物的生長,但秋收后,地膜經過一年的風吹日曬,化作一片片殘膜,回收難度極大,且因為翻地時間受限(棉花收獲后兩周內必須翻地,為來年播種做準備),當地農民基本未對地膜做過回收工作。
據了解,殘膜嚴重影響土壤的再生產能力,威脅并破壞農業環境、自然環境和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而增加地膜的厚度則有利于殘膜的回收。
當被問及:“如果市場上的地膜厚度增加了,你是否會選擇購買”的問題時,郭忠平果斷搖頭。
對此,他算了一筆賬:包一畝地的價格為60元,需使用5公斤0.008毫米的地膜,每公斤12.5元,要花費62.5元;種子、施肥、澆水等費用1300元;平均產量每畝地350公斤,雇用拾花工按每公斤2.4元計算,共需840元。以去年的棉花價格每公斤8元計算,共收入2800元,每畝地只能賺537.5元。
“如果地膜厚度增加至0.01毫米,每公斤的價格會在15元左右,投入成本增加了,還能賺什么錢?”郭忠平說。
治理之路 重重困難
專家指出,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是農民大量使用超薄地膜,這樣的地膜一扯就爛,無法回收,多年來埋入地下的殘膜累積成為白色污染的源頭。
據了解,現有地膜生產的標準是上世紀90年代制定的,雖然規定了0.008毫米的厚度標準,但同時又規定,允許有±0.003毫米的誤差,這意味著厚度只要不低于0.005毫米,就屬于合格地膜,這就為一些企業生產超薄地膜打開了方便之門。
膜薄就意味著每畝地的成本更低,農民在不影響生產的情況下更愿意選擇較薄的地膜。
自治區農科院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已經進行了20年的殘膜回收機械研究,但是對于超薄膜依然一籌莫展。“機械無法回收,因為機械回收要求它基本上是連片的才能回收起來,所以說在0.005至0.006毫米之間的地膜回收效果就很差了,只能達到50%左右。”自治區農科院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副所長王學農說。
同時,“地膜污染愈演愈烈與目前治理方面沒有任何法律依據有關。”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廳農村環境保護與能源發展處處長努爾穆罕默德·祖農表示,一些中小企業正是鉆了法律的空子,生產出諸多不合格的地膜,使得污染情況更為嚴重。
據了解,近年來,新疆為緩解地膜污染的情況,編制了《2013-2020年新疆農田廢舊地膜污染綜合治理規劃》和《新疆廢舊地膜污染綜合治理指導意見》等,但僅僅停留在指導層面,并無法律約束力。
農民的自覺行為才是治污之本
使用地膜的主體是農民,回收地膜主體也是農民,政策的惠及者還是農民。
業內人士認為,從源頭上控制地膜對土地的污染,農民是這場治污變革中必不可少,甚至是直接影響成敗的關鍵環節。地膜新標準的出臺也好,可降解地膜的新探索也罷,推廣使用的主體農民的積極配合才是終的目標。
種地成本逐年增高是不爭的事實,一畝地成本1000多元,高的達到近2000元,如何讓農民種地賺上錢應該是政策出臺的出發點。
因此,為治理“地膜殘留”,專家建議:提出加快立法、強化監督;修訂完善農用地膜標準;提高地膜回收利用示范項目資金補助;擴大地膜回收利用示范項目范圍;將地膜使用及回收納入全國財政補貼范圍;設立地膜回收利用新疆專項資金和補貼政策;加大地膜污染治理工作力度;加強輿論宣傳等。
“有沒有政策,給不給補錢?”這是農民的反應,而在這背后折射的是對政策法規的渴望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