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產業并購浪潮洶涌澎湃 企業當營造綠色環境
1,順風光電完成收購S.A.G.Solarstrom并更名
破產的德國光伏項目開發商S.A.G.Solarstrom表示,中國光伏能源供應商順風(Shunfeng)對其公司的收購已經圓滿結束。該公司目前仍接受管理,作為正在進行的破產程序的一部分。
S.A.G.Solarstrom指出,其將向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申請退市。順風旗下子公司SFCleanEnergyGroup(SV-PV)日前收購了S.A.G.Solarstrom,其將更名為S.A.G.SolarGmbH&Co.KG。
2,華北高速“遲到”公布收購5家光伏公司
華北高速11月5日晚間公告,以公司全資子公司華祺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做為收購主體收購新疆110MW光伏電站項100%股權,股權交易對價為2,600萬元,由公司變更部分募集資金支付。
值得注意的是,11月3日晚間,中利科技就發布公告稱,中利科技、中利科技全資子公司常州中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與華北高速全資子公司華祺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共同簽署了《股權轉讓協議》,常州中暉將其持有的五家光伏發電公司100%的股權全部轉讓給華祺投資,交易金額2600萬元。
3,聯合光伏確認中期轉勢贊華
招商新能源早在2012年收購聯合光伏時,已表明會把其打造為集團的新能源業旗艦,結果招商新能源未有食言,至今聯合光伏已進行多項并購,包括向母公司買入資產,數日前公司又作出另一宗收購,涉及4個總裝機容量共約80兆瓦的光伏電站,可見公司發展前景相當樂觀。
上月31日,聯合光伏宣布將聯同深圳市招商局銀科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向招商局漳州開發區創大太陽能有限公司,收購常州光昱新能源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權。常州光昱于中國新疆哈密市和吐魯番市擁有4個總裝機容量共計約80兆瓦的已并網光伏電站。
國內外光伏產業并購浪潮此起彼伏,并不偶然,而有其必然性。
光伏企業并購浪潮的必然性
首先,從政府制定和推行的的政策來看。工信部在2012年印發《太陽能光伏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明確指出集中力量支持優勢企業做優做強,鼓勵重點光伏企業推進資源整合和兼并重組。同時也牽頭制定實施《光伏企業兼并重組實施意見》,并推進盡其快發布實施,推動光伏企業兼并重組工作快速有效開展。另外,社科院也在2013年發布的《產業藍皮書》中指出,中國光伏產業的問題癥結是制造業供過于求,未來光伏產業或將出現大規模的整合兼并。后,2013年9月份,工信部為促進個光伏行業健康發展,完成產業升級,根據《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制定《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未達標企業須必須在國家政策指引下,通過兼并重組、技術改造等達標。這些都在向外界傳遞一個信號:為重新啟動光伏市場,行業主管部門開始著手淘汰落后產能,推動企業兼并重組。
其次,從市場局勢走向來看。就在不久前,在世貿組織剛剛裁定美國2012年對華光伏“雙反”違規后,美國再次啟動“雙反”調查,初裁來自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地區的晶體硅光伏產品存在傾銷行為。專家指出,美國商務部這次的調查是上一次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雙反”調查的延續,主要目的是通過遏制中國在新能源市場上的作用來打壓中國。當前國內光伏產業持續復蘇,海外市場仍起著重要作用。美國再次對我國實施“雙反”調查,一方面會對國內光伏企業在美國市場的發展造成沖擊;另一方面或將會引起一些新興市場國家的效仿,使行業復蘇徒添變數。“雙反”導致海外市場全面收縮,國內市場也沒有打開。在經歷歐美“雙反”調查、海外市場遇冷等一系列挫折后,中國太陽能產業正強勁觸底反彈,太陽能產業并購掀起了一輪高潮,2013年新增裝機量躍居。增長意味著機遇,因此,中國成為太陽能并購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再次,從國內光伏產業的產業鏈來看。目前,我國光伏企業在上已經取得了強大的競爭優勢,否則美國和歐盟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采用“雙反”的大棒對我國的光伏企業進行制裁。目前,光伏產業正值價格突破的“臨界點”階段和全行業低谷期和洗牌期,“雙反”既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機遇。光伏企業需要致力于利用各地優勢,將產業鏈內的每個企業都打造成為技術水平高、市場競爭力強的制造企業,并通過協同制造,形成綜合能耗低、物料消耗少、生產效率高、技術水平高的光伏發電全產業鏈制造企業群,打造一批的光伏制造品牌。這需要認真規劃和建設,并在運營過程中十分注重和協調管理,建立起一個智能制造、先進制造、精益制造的制造體系,才能使我國光伏企業不懼任何的打壓,在上保持持久的地位,這樣一個體系的構架,宏觀來看需要政策的導向和產業自主性的成長,但是從微觀來看則體現在企業層面的一連串合作、并購、重組。因為企業在產業鏈優化的大背景下,一定會不斷優化自身的供應鏈、整合不同的資源構建自身的競爭優勢,相對于綠地投資,企業更愿意通過收購和兼并來獲得優勢技術,通過內部交易來減少供應鏈上的利潤損失。
后,從光伏企業增強自身競爭力來看。在經歷又一輪產能過剩的洗禮后,很多企業都踏上了復蘇之路,例如,晶澳太陽能經過耗時一年多的資產優化和財務結構調整,停止光伏電池的擴張,進軍下游發展光伏組件業務,迎來11個季度以來的扭虧。同樣的市場復蘇跡象也體現在另一家光伏企業阿特斯的財報上。在阿特斯陽光電力集團總裁兼執行官瞿曉鏵看來,重回盈利軌道,既得益于市場上組件產品的拓展,更重要的是得益于新的商務模式,即公司從組件供應商到電站和光伏系統成套解決方案服務商的轉變。
關于光伏產業發展的三點思考
近日,中天科技集團總裁薛馳在第十屆中國太陽級硅及光伏發電研討會上演講時提出,光伏發電產業是一個新興產業,我們要做好長期艱苦努力的準備,積極營造光伏產業綠色經營環境,為“中國經濟升級版”作出新的貢獻。
對于產業的發展,他提出了三點思考:
一、產業政策不斷出臺以后,運作的關鍵在于規范有序、統籌發展。近,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光伏產業政策持續出臺,無疑對光伏企業是重大利好,尤其是民營企業,更是感到溫暖。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一些地方政府對國家政策未能深入解讀,缺少統籌規劃,缺少對企業的正面引導,市場調控力度薄弱;企業缺乏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眼光,逐利而動,棄自身長期發展、行業秩序于不顧,惡性競爭。行業的健康有序,是企業持續發展的保障。建議政府應加強對企業的正面引導,規范市場秩序,將政策落到實處;企業要有大局觀,腳踏實地、有序發展、理性競爭。
二、光伏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實實在在的科技創新。中國光伏企業發展十多年,涌現了一批技術的行業先鋒。但光伏企業領域產能嚴重過剩,絕大多數的企業存在產品科技含量低、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弱等現象,這些都是企業研發投入不足所致。光伏企業要占領制高點,必須掌握關鍵技術,關鍵在于企業的自主創新,所以中天科技選擇走“技術效應”差異化道路,通過技術創新打造核心競爭力。
中天建議:國家繼續加強規劃與產業政策引導;政府層面應制定各項管理、扶持政策,引導企業創新;企業應拿出真金白銀投入研發,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產品轉型升級。
三、光伏發電產業的健康與否,需要用高品質經營去保障。通過調研,我們發現行業內存在諸多問題,譬如:投資不規范,項目缺少充分調研,只要有批文便匆忙上馬;設計不規范,人員經驗不足;無現場勘查,設計不考慮現場情況等;施工建設不規范,小業主項目開發出售,EPC商大額墊資建設,大業主收購運營的模式使得項目在實施過程中普遍存在搶工期、壓成本的現象,施工質量無法控制;運維不規范,項目建成后置之不理,缺少運維機制等;產品質量不穩定,關鍵設備缺少檢測認證等等,這些都是電站質量的隱患。
國家規定工程質量項目要實施“終身追究制”。薛馳表示,我們要嚴格執行國家的規定,在企業內部實行項目質量終身追究制,對每一個項目確保質量到位,并追究到底,不能圖眼前利益,跑馬圈地、倉促搶建而放棄了對品質的追求。倉促建設看似是為了企業的利益,但終得不償失,會失去企業的長遠利益。中天科技將堅守“品牌為王”的原則,如果一個項目砸了,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這將影響到整個集團的品牌形象。我們堅決不做粗制濫造、以次充好的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