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市長除不了十面霾伏 治霾行動比回信更重要
11月20日,河南省鄭州市空氣污染指數爆表。網友“大花貓”通過網絡發布《致鄭州市長馬懿的公開信》,信中稱“對你和你的政府對霧霾治理非常不滿”,除了對糟糕的空氣狀況“吐槽”,還提出三條治理霧霾的建議。
11月23日,在鄭州市市長馬懿的秘書回應“罵罵無妨”后,馬懿在鄭州市政府發表《致鄭州市民的一封信》,表示公開信對大氣治污建議富有建設性,政府應該認真對待。
圍繞“霧霾”話題,這兩天,一封公開信和一封回信的良性互動,成了轟動全國的新聞事件。
11月24日,霧霾天氣持續,時至下午鄭州市把空氣重污染日預警應急三級響應升至二級,市屬高校、中小學及幼兒園停止戶外體育課。除停止戶外課外,升至二級響應后,鄭州市還將“停止建筑拆除工程”,“全市黨政機關、行政事業單位帶頭停駛15%公務用車”。也倡議,一般人群應避免戶外活動,公眾盡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治理霧霾行動比回信更重要
“有霧霾罵市長”可以理解,但必須看到:其一,霧霾是“區域性污染”,一地治理往往難以“獨善其身”,多地攜手才能形成合力。比如,APEC藍得來不易,在APEC期間,北京全市工地停工、車輛單雙號限行、公車停駛70%,燃煤鍋爐改造、老舊機動車淘汰、污染企業退出。同時,河北、天津的貢獻功不可沒。
其二,“有霧霾罵市長”是鄭州市民對鄭州市長的訴求,更是其他地方民眾的公共訴求。治理霧霾應該“大而化之”,強調每個人、每個單位、每個企業都能盡一份力。但公共政策的規范與引導、公共治理的限制與制約、公共服務的兜底與保障,亦必不可少。現實而言,一方面,需要相關方面推動依法治霾成為頂層設計,助推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讓綠色GDP換回藍天;另一方面,必須想方設法在推動剛性執行上下功夫,防止責任落地的虛無化,從立法到規劃、執行、監管、評估,都應做到具體化、精細化。
面對霧霾治理這一公共議題,終還須“行動見真章”。比如鄭州市長在公開信中回應稱,面對市民訴求將“從現在做起,扎扎實實地推進,盡到政府應有的責任”。如何用行動履行責任?也許網友提出的市區單雙號出行等建議,尚需審慎論證才能推進,但考慮采納諸如“堅決關閉污染企業”“建筑工地無塵管理”等建議,當地完全有能力而且應該盡全力做到。說到底,治理霧霾不能“等風來”,更不能坐等頂層設計;“有霧霾罵市長”只是一個典型性訴求,履行公共責任終還要體現在每一次“重拳出擊”的具體行動。對普通公眾而言,他們看到、在乎并渴望的,還是每一個蔚藍燦爛的藍天。這無法摻假,更敷衍不來。
但治理霧霾,遠非兩封信和官民良性互動就能解決的,它至少依賴這樣幾條途徑:
重工業轉型升級,汽車尾氣治理,揚塵的管理和控制,清潔能源的推廣,綠色交通的深度執行……這些看似都是政府職責,但又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也依賴我們的參與和支持。
一個市長治不了“十面霾伏”
其實何止是鄭州,近日全國多地都在遭遇重度霧霾。拋卻具體治污建議是否合理不說,網友的治霾公開信其實說出了很多深受霧霾困擾的人的心聲和期待。畢竟治理霧霾不能光靠“等風來”,相關部門應該有所作為。不過正如有網友所說,“治霧霾光靠鄭州市長恐怕管不了”。在如今“十面霾伏”的情況下,一個城市想“獨善其身”是不可能的。治理霧霾,需要全國一盤棋,需要有全局眼光和更長遠的規劃,而不能局限于一城一地。
現在很多地方的污染治理,似乎陷入了不治不行、治了不見成效的尷尬。一些城市在進行產業轉移的同時,卻將重污染企業搬到郊區或者別的城市,更有甚者,試圖將本地的霧霾吹到別的地方,以為這樣做,就可以擺脫霧霾的困擾。空氣是流通的,風向是隨時可能發生變化的,一地的污染物隨時都可能給其他地方帶來污染,只要附近有污染源沒有治理好,霧霾自然會四處飄散。“轉移污染”的后果很可能是,本地污染企業沒了,污染卻未能消除。長期以來全國多地持續的霧霾其實就證明了這一點,幻想將霧霾限制在某個區域的做法不僅徒勞,也違反科學。不僅如此,這兩年,霧霾正以的速度向全國擴展。
企業不管在哪里,排放都得達標或者朝著對環境有利的方向努力,而不應因為換了個地方就降低標準。經過幾十年的經濟粗放式發展,我們付出了巨大的環境成本代價。不能以污染環境來換取發展已成為很多人的共識,然而這種所謂的對環境的重視如果只是局限于一城一地,那么只能說是另一種形式主義。所謂“各管一攤”的做法,在發展經濟方面可能有效,然而對于治理霧霾卻是有害的。“以鄰為壑”,不僅傷害別人,終也會傷害自己。治理霧霾,讓藍天永駐,必須著眼全局,多地協調,綜合治理。
官民良好互動帶來的思考
市民提出意見,市長及時回應,這樣的良性互動,或許并不能及時有效的跟植物買,但它穿越了霧霾,帶來了更多思考。
如何面對民間吐槽,“APEC藍”的叫響比較有說服力。網友初“造”出這個詞,在期待藍天的同時,多少也有點調侃之意。然而,在APEC會議上的有關場合中,國家主席不僅直接采用了這個詞,更使之變成一種政府承諾,將民意化作了強勁的正能量,堪稱是高層與民眾良性互動、同頻共振的經典示范。這也充分說明,盡管還有諸多不令人滿意的地方,盡管留住“APEC藍”無法一蹴而就,但只要切實重視民意、積極順應民意,就能上下同心,增強信心。
霧霾已經不是單純的環境問題,更成了復雜的社會問題乃至政治問題。解決溫飽問題的人們,對生活品質有了更高的追求,而讓人們呼吸新鮮的空氣,喝上干凈的水,也正是生態文明建設基本的內容、社會治理基礎的范疇。帶污染的GDP本身就是負資產,中央導向很明確,地方治理也應清醒,讓“APEC藍”成為落地生根的“北京藍”“鄭州藍”,才是實在的政績,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有力詮釋。否則,GDP上去了,財政腰包鼓了,如果空氣污染了,談何福氣?老百姓“變臉”了,能說有政績嗎?
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預測,從11月22日開始,京津冀中南部區域會出現連續重度至嚴重污染過程,一直持續到月底。治理霧霾是一場不可松懈的持久戰。市民發公開信“吐槽”空氣狀況,是一種警報,更是一種鞭策,但愿各地的市長們都能有所觸動、有所作為。行動有說服力,凝聚上下齊心、協同治理的合力,人人都來貢獻一分力量,那么蔚藍的晴空便不再遙遠。
一封公開信能趕走多少霧霾
誰也不會期望一封市民的公開信就能徹底解決霧霾問題。但我們仍然期望,普通市民的意見能夠在決策者那里或多或少產生影響,而不能言者諄諄,聽者藐藐,說了和沒說一樣。其實相比于公開信中老生常談的三點建議,他提到的數據更值得我們關注。信中說,專家介紹,長期在霧霾中生活,患癌幾率非常高。網上流傳說,10-20年,如空氣得不到有效治理,癌癥發病者將達到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這樣的危險,其實已經被世衛組織所證實。據世界衛生組織下設的癌癥研究機構研究表明,空氣污染可以導致肺癌,也能增加膀胱癌的風險。誠然,不是今天誰吸一口霧霾,明天就會得癌癥,污染物的積累可能幾年甚至幾十年之后才起作用。但如果要等到那時候,恐怕已經悔之晚矣。
馬云曾經說,相信十年以后中國三大癌癥將會困擾著每一個家庭。肝癌,很多可能是因為水;肺癌是因為我們的空氣;胃癌是因為食物,30年以前,癌癥是一個稀有名詞,今天癌癥變成了一種常態。馬云的感受,也是今天國人的真實感受。
如果真的被馬云不幸言中,我們今天的發展又有什么意義?如果真的“大家這么辛苦,后掙的所有錢支付的是醫藥費”,那將是一種怎樣的悲哀?對于越來越嚴重的環境污染,僅憑一封市民的公開信不行,僅憑一兩位公眾人士的呼吁不行,僅憑官員重視也不行。這需要全國上下都形成共識,掀起一場狂風驟雨,甚至放慢發展的速度也在所不惜。只有經歷發展的剜肉之痛,才不會有明天的健康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