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強力推行“禁塑令”成全國“禁塑”省份
地處中國東北地區的吉林省1月1日起正式實施“禁塑令”,在全省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塑料餐具,這標志著地方政府向白色污染宣戰有了“升級版”。
據了解,吉林省“禁塑令”是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薄膜袋制品和餐具兩大類產品。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薄膜袋,包括購物袋、連卷袋和平口袋,不包括商品出廠的原始包裝袋和用于盛裝散裝生鮮食品、熟食等預包裝袋。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餐具包括餐盒、碗、杯、蓋、盤、碟、刀、叉、勺、吸管等。
有數據顯示,吉林省一次性塑料購物袋及餐盒年消費量約3萬多噸。目前,吉林大成L-乳酸、中糧聚乳酸原料項目已相繼啟動和開工。此外,吉林合潤、長春必可成、長春海正等可降解塑料袋及餐盒生產企業已具備生產能力。目前來看,替代產品生產技術成熟可靠,產品產量充足,可以滿足“禁塑”后的市場需求。
吉林省多部門近來表態,將強力推行“禁塑令”。吉林省環保廳副廳長孫鐵表示,從現在開始,對以石油基為原料生產在自然環境或堆肥條件下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購物袋、塑料餐具等建設項目堅決不批,從源頭上控制“白色污染”的產生。
吉林省發改委副主任宋剛認為,“禁塑令”有效實施,不僅能使吉林省在生態文明建設上邁出堅實一步,更能使吉林省以聚乳酸為代表的生物化工產業突圍,占領發展先機。
此外,吉林省政府擬提請本省人大將“禁塑令”上升為地方性法規,進一步擴大立法范圍和“禁塑”內容,制定“禁塑”目錄,并根據新產品生產和市場供需狀況,適時調整目錄。
從“限塑”到“禁塑” 吉林緣何強推“禁塑令”?
一、“白色垃圾”危害大
塑料與鋼鐵、木材、水泥一樣,成為現代社會人類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礎材料。塑料制品在豐富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帶來報廢后回收處理的問題。廢塑料在自然環境條件下不易降解,若回收利用不當,不僅浪費資源,還會污染環境,因而引起了全社會日益廣泛的關注。
塑料袋是日常生活中的易耗品,我國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塑料購物袋。根據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的估算,近年來,全國每天使用的超市塑料購物袋達到10億個,其他各種塑料袋的用量則在20億個以上。此外,人們日常購物用的塑料袋大多是用石油制成的,而石油是資源,雖然看上去不起眼,但由于使用數量巨大,造成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十分驚人。據了解,我國僅生產塑料袋,一年所消耗的石油就有500萬噸,資源嚴重浪費。而且,塑料袋的不規范使用也會對人們的健康產生潛在的威脅。
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塑料再生利用專業委員會副會長董金獅在接受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采訪時介紹,塑料袋的原料是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分子結構非常穩定,很難被自然界的光和熱降解。目前我國處理城市垃圾的主要辦法是填埋,而埋在土壤里的塑料袋即使經過二三百年也不會腐爛,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此外,如果把廢塑料直接進行焚燒處理,將會給環境造成二次污染。
二、“限塑令”遭遇尷尬
2008年6月1日起執行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規定,全國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所有的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該規定實施初期效果明顯,但目前開始遭遇一些尷尬。
在全國幾乎所有城鄉農貿市場,“限塑令”幾乎成為一紙空文,超市的情況要好得多,不過,當消費者已越來越習慣花幾角錢購買塑料袋后,“限塑令”在超市的影響也有漸漸削弱之勢。
據有關部門2013年公布的《“限塑令”實施以來的主要成效》顯示,“限塑令”實施以來,塑料購物袋使用量和丟棄量有所減少。但由于沒有替代產品跟進以及人們傳統消費習慣的作用,一段時間后,塑料購物袋的使用量又反彈了。
為此,2013年4月,國家有關部委聯合發布《關于深化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實施工作的通知》,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在“限塑令”的基礎上,結合本地情況制定細則或地方條例(辦法),細化要求,提高標準,逐步探索“禁塑”的可行性。
在我國向污染宣戰從“限塑”逐步向“禁塑”摸索,一些發達國家也作出相關嘗試,并受惠予生物環保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