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國務院總理作出批示指出,希望弘揚傳統,聚焦前沿,全面提升核工業競爭優勢,推動核電裝備“走出去”,確保核安全萬無一失。此外,國家核安全局、國家能源局和國防科工局于日前聯合發布《核安全文化政策聲明》。聲明顯示,我國核電在建規模居世界首位,核電技術,已經成為世界大的核技術利用國家之一。
設備采購悄然開展
廈門大學能源經濟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此前國家高層已多次強調核電重啟,目前來看,福建福清二期、遼寧紅沿河二期和山東石島灣CAP1400國核示范工程有望先得到重啟批復。
“除了業內說的3個項目外,福建漳州核電項目、遼寧徐大堡核電項目也都有可能。”江蘇核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蘇核電)一內部人士透露,早在2013年,上述幾個核電項目就已開始進行設備采購。據其透露,目前多個核電項目的設備采購工作已“悄然”開展了一年多時間,廠房土建也在如火如荼進行中。
“福清的(項目)近跟我們采購相關設備,之前也來過我們這里詢價,目前已經下單了。”另一位核電設備人士這樣說道。
在業內人士看來,沿海核電重啟基本已經準備就緒,只待發令槍響。“現在對核電重啟反應強烈的是核電單位,比如中核集團、中國廣核集團、國家核電技術公司(以下分別簡稱中核、中廣核、國核技)以及其他核電設備制造單位。但另一方面,核電的普及工作依然還要加強。”上述江蘇核電人士表示,由于此前核電審批停滯了4年多時間,不少項目長時間處于停工狀態,人員流失較為嚴重。
在林伯強看來,重啟核電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核電領域的相關人才還需要進一步培養,“即便核電審批重啟也不是一下子出來好幾個項目,還有足夠的時間去培養核電技術人才,當然,抓緊培養相關核電人才也是必要的。”
實際上,自2014年以來,多次表示要盡快重啟核電。
數據顯示,2014年國內新建核電項目數量依舊為零。根據《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11-2020年)》要求,到2020年前,中國在運核電裝機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3000萬千瓦。截至目前,中國運行核電機組22臺,裝機容量達2029.658萬千瓦,在建的核電機組有26臺,約2800萬千瓦。
林伯強說,基于此,中國還需要在2015年投入8到9臺核電機組方能完成目標,如果還遲遲不重啟,2020年目標將很難完成。目前看來,沿海核電項目有望在2015年一季度獲批。
核電進入大擴張時期
2014年11月19日下發的《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提出“研究論證內陸核電建設”,意味著內陸核電的重啟提上日程。2014年12月,國家將核電項目列入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包,并引入社會資本加快核電建設。
按照《規劃》的要求,在2015年前,中國在運核電裝機達到4000萬千瓦,在建1800萬千瓦;到2020年前,中國在運核電裝機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3000萬千瓦。盡管中國高層在2014年屢次要求“抓緊”啟動沿海核電項目,但是2014年國內新建核電項目數量為零。
業界普遍估計,2015年一季度會審批幾個核電項目的建設。“今明兩年可能啟動沿海地區新的核電項目。”能源局核電司司長劉寶華曾在2014年12月時稱。而原能源部部長黃毅誠也曾公開表示,中國制定的核電發展計劃是很難完成的,而要想完成目標,在2015年需要投入9臺核電機組方能完成目標。
2015年顯然是關鍵的一年。業內人士傅子恒表示,核電依然會是今年投資的主要熱點。受政策青睞,未來空氣治理的壓力,核電正處于大擴張時期。
在投資布局方面,多家券商表示看好核電板塊。分析師喬永遠判斷,核電主題仍處于拐點強化期,還遠未進入訂單驅動的擴展階段,是跨年度配置的拐點型行業性主題。
而從目前看,核電可貫穿整個2015年的大主題,海外營銷、“走出去”值得期待。同時,國內核電項目重啟后,后續核電裝機規劃的調整以及項目核準及開工的節奏直接影響核電板塊相關投資標的的選擇以及空間判斷。在“安全發展核電”的戰略思想指導下,核安全設備市場將受益。
同時,無論從技術成熟度、成本角度還是清潔程度來看,核能都是新能源中產業化前景明朗的,有非常大的成長空間。預計2015年核電股將會出現分化,由于行業向成熟方向發展,概念對股價的影響將逐漸被業績取代;同時,由核電股引伸出的細分行業將在今年獲得市場的關注和挖掘。
增加核電,中國的現實選擇
近年來,霧霾頻發,燃煤是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核能屬于低碳、密集性能源,以核能發電代替燃煤發電,對削減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潛在貢獻非常明顯,同時也是減少我國環境污染的現實有效途徑。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曾對煤電鏈和核電鏈產生的環境危害做過比較,當時的結果是:從大氣污染物排放來看,正常情況下,燃煤發電向環境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等污染物,而核發電不產生任何大氣污染物;從放射性流出物排放來看,煤中含有天然存在的原生放射性核素,通過燃煤電廠的煙塵排放到環境中,而核電鏈向環境排放的氣態和液態流出物遠低于天然本底水平,產生數量很少的固體廢物作封閉處理,沒有外排。總的來說,煤電鏈對公眾產生的輻射照射約為核電鏈的50倍。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曾表示,對于煤炭占一次能源67%的中國來說,增加核電是一個現實的選擇,它沒有溫室氣體排放;同時,沿海建設的核電站都用海水冷卻,大大節約了淡水資源。
因此,國務院2014年年底印發《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提出,在采用高安全標準、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適時在東部沿海地區啟動新的核電項目建設,研究論證內陸核電建設。到2020年,核電裝機容量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
但“大力發展核電”并非易事。“我國在建設一些大的項目時,往往會出現兩種不同的聲音。”黃毅誠說,“又有一批專家出來反對,好在這次還沒有核電專家反對,由于一些反對者是大專家、是院士,對的決策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反對者認為,2011年發生的日本福島核電事故再一次證明,核電是一種高風險的能源。
“人類所從事的所有活動都有一定的風險,只是風險的可接受程度與減少風險需付出的代價不同。”環保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副總工程師陳曉秋在日本福島事故發生后表示。
為了體現核電的安全性,核電有“兩個千分之一”的定量安全目標:,反應堆事故對核電廠附近的個人或居民群體可能產生的急性死亡風險,不應超過由于其他事故而普遍受到的急性死亡風險的0.1%;第二,反應堆事故對核電廠附近的個人或居民群體可能產生的晚期(癌癥)死亡風險,不應超過由于其他原因產生的癌癥風險的0.1%。
研究表明,只要核電廠每堆年發生堆芯嚴重損傷的概率小于萬分之一,每堆年發生大量早期放射性釋放的概率低于十萬分之一,就能實現兩個千分之一的安全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