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來自媒體的公開消息稱,中核集團(簡稱“中核”)與國家核電技術公司(簡稱“國家核電”)近期均在解決核電關鍵技術上有所動作,且均有意要與海外伙伴牽手。在業界專家看來,“技術”仍是國內核電發展大掣肘的現實,核電巨頭們的動作主要是為國內核電重啟做準備,長遠看,實則醞釀著復制高鐵模式,加速“走出去”的野心。
巨頭尋技術突圍
就在國內核電重啟聲音越發強烈的背景下,核電巨頭不僅發力實際項目,技術上也在尋求突圍。根據中核與國家核電昨日發布的消息,1月16日,中核與法國核電巨頭阿海琺探討了核燃料循環相關項目合作情況,并就相關合作達成共識。
一位中核內部負責人表示,中核與阿海琺其實早有合作。去年3月,中核就曾和阿海琺簽署了關于后處理再循環長期合作諒解備忘錄。同年12月,兩公司又簽署了關于核燃料前端領域的會談紀要和開展核燃料元件工程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不僅是中核,1月19日,國家外國專家局與國家核電簽署了合作框架協議,按照國家核電的說法,該協議主要為加大國家核電引進海外智力工作力度,為項目建設和國家核電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對于兩大核電巨頭密集牽手海外合作方,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他們的意圖主要是為出口,“復制高鐵路線,先做好國內市場,做出典范,獲得認可,以贏取更大的海外市場。”林伯強說。
業界猜測,同樣是中國裝備中競爭優勢明顯的核電或成為中國制造業再出口的代表之一,在越發強烈的重啟聲中,“2015年核電或將復制高鐵‘出海’模式”。有業內人士介紹,中國核電“走出去”遇到的大難題就是在核燃料循環前端與后端技術欠缺,需要依靠其他國家的支持。因此,這一次中核與阿海琺的合作共識多被業界看做是該公司蓄勢真正“走出去”的重要準備工作。
不過令業界疑惑的是,沉寂多時的國內新核電項目重啟信號漸強,為何國內核電巨頭依舊積極“出海”?林伯強認為,即便有重啟信號,但國內核電難說迎來高潮,“核電發展肯定是安全,即便新項目放閘,發展也不會很快,可能一年獲批只是少數的幾個”,林伯強說。
未來核電項目審批或加快
早在2014年12月4日,中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ACP1000在維也納接受并通過了原子能機構反應堆通用設計審查,這也是中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面向同行審查。原子能機構專家認為,ACP1000在設計安全上滿足原子能機構關于先進核電技術新設計安全要求和標準。
據了解,中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是中國核電走出去的旗艦產品,是由中核集團的ACP1000與中廣核的ACPR1000 兩家核電技術融合產生的。IAEA通過對ACP1000的GRSR審查,是對華龍一號技術的認可,有利于華龍一號的市場推廣。
就此,林伯強表示,通過原子能機構反應堆通用設計審查,意味著中國三代核電技術ACP1000獲得認可,技術層面獲得了進入市場的“敲門磚”,邁入“三代核電技術”國家的行列,有利于未來中國核電行業實施“走出去”戰略。
與此同時,核電重啟的消息早已不絕于耳。有媒體報道稱,國家發改委秘書長李樸民在12月4日透露,下一步將按照中央的要求,采用高安全標準,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啟動一批沿海核電工程。
另據了解,發改委已將紅沿河二期、福清三期和石島灣CAP1400相關項目上報國務院,項目年底或明年1月初獲批可能性較大。此外,發改委在近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將沿海核電工作列入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包。
國家能源局核電司司長劉寶華也向媒體表示,重啟核電項目正在進行后的研究準備。
種種跡象表明,核電重啟已是“箭在弦上”,林伯強表示,2015年上半年獲批可能性極大。
毫無疑問,中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經過核安全體系的審查和對標,對提高中國自主核電品牌的競爭力以及化水平將產生積極的影響;對于政策層面重啟核電項目的審批將是大的利好,這對于核電概念上市公司股票來說是令人振奮的消息,中廣核電力2014年12月10日正式在香港上市,首日就大漲19.06%。
公開資料顯示,中廣核電力計劃在港發行88.2億股,凈集資額238億港元,其中54%的資金將用于收購臺山核電,27%的資金將用作公司在建設核電站方面的資本開支,10%用于開拓海外市場及提升其范圍內的競爭力,7%則用于償還公司債務,另有5%用于支持研發活動。
萬億民資“蠢蠢欲動”
毫無疑問,核電建設為“涌動”的萬億民資帶來投資的利好,同時,即將啟動的一批沿海核電工程也將為國內核電制造商們帶來巨大商機。
“過去核電的發展主要依靠國有資本,為了落實中央的要求,我們要進一步發展混合經濟,使核電的發展資本構成更加多元化,優化資本結構,也優化它的管理,促進核電更好地健康發展。”國家發改委核電司司長劉寶華表示,要在核電站的建設當中,向民間資本、社會資本開放。”
事實上,在此前的多年時間里,雖然呼聲不斷,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核電建設一直是民間資本的禁區。
據了解,2010年5月13日出臺的《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為民資打通“任督二脈”,加快進入核電建設領域形成了有力政策支撐。
全國工商聯黨組成員莊聰生為此感嘆說,這不僅在內容上突破了此前民間投資的“禁區”,必將在更高層次上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有效地撬動民間資本的力量。
目前我國運行核電機組21臺,裝機容量1902萬千瓦,在建核電機組27臺,裝機容量2953萬千瓦,在世界在建機組數量上排位。但核電裝機占我國電力總裝機的比重不到2%,遠遠低于全世界15%的平均水平。
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李樸民透露,我國已將沿海核電工程列入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包,將采用高安全標準,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啟動一批沿海核電工程。這釋放出我國即將在東部沿海地區啟動新的核電項目建設的積極信號。
投資規劃雖然龐大,但我國的現實情況是,目前僅有中核、中廣核、中電投三家企業參與核電建設。核電利潤豐厚,但僅靠幾大企業自身盈利顯然無法滿足未來核電產業的資金需求。
不可否認,核電建設投入規模大、周期長,所需資金普通民企難以承擔,但核電盈利前景廣闊,對民資吸引力。
事實上,我國的民間資本一直以“海量”自居,大量民間資本缺少的只是高質量的投資項目。僅以浙江為例,調查顯示,該省民間資本規模高達1萬億元,如今放開民資壁壘后,不僅可以為我國核電建設提供新的資金來源,也將為巨量、又到處涌動的民資帶來投資契機。
“我們終于要熬過了這個艱難的冬天。”有配套產業的制造商表示:“作為一種技術成熟還可以大規模進行生產的安全、清潔型能源,核電在我國的遠景規劃中必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那么我們作為配套設施的制造商也必然會迎來高速的發展期。”
“可以預計,與核電建設相關的整個核電產業也將加快發展。”浙江省核學會理事長徐步進斷言,從長遠分析,產業的發展潛力對于核電國產化之路以及相關企業的發展都將是不容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