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制定和執行中國低碳戰略的主要部委之一,國家發改委的一言一行直接關系著中國低碳戰略的發展方向,早在2008年就設立的應對氣候變化司是直接的執行部門。該司司長蘇偉表示:“前不久,我們在出席利馬氣候變化大會期間,國家發改委也是經國務院同意,發布了《關于碳排放權交易暫行管理辦法》,因為這個可能下一步還要推動更高層次的立法,由國務院條例或者人大立法。”
首筆交易試水跨區域市場
在北京成為全國碳交易試點城市后不久,發展不于城市內、跨區域的碳交易市場的想法就已經開始醞釀。去年7月,北京公布了《北京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明確北京將適時開展跨區域碳交易,這也被業內視為北京將正式啟動跨區域碳交易進程的標志。
實際上,自從近兩年碳交易的概念在我國逐漸火爆起來后,建立區域甚至全國性的碳交易市場的呼聲也越來越大。去年年中,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副司長孫翠華曾明確表示,我國未來計劃用約三年的時間建立起全國碳交易市場,今后我國或將不再增加碳交易試點城市,而將以現有7個試點城市市場為基礎直接擴展至建立全國范圍內的市場。在業內看來,這傳達出國家下一階段將著重培育涵蓋多個城市的“大碳交易市場”的信號,其中,京津冀很可能是成形的范本。
但直到近半年后的2014年12月,北京與河北省承德市的跨區域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才姍姍來遲,在全國探索開展跨區域交易試點建設。河北省發改委副主任宋立民表示,偏重的產業結構導致河北能源消費巨大,溫室氣體排放也居高不下,將河北省排除在京津碳交易體系之外,難以有效發揮碳交易遏制碳排放量增長作用。宋立民認為,碳排放市場的日益擴大,不僅會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突破口,也將成為三地生態環境共建共享的新動力。
來自北京市發改委的消息稱,預計在春節前后,承德6家先期履約的企業將上報碳排放數據,今年交易試點將正式啟動,6家企業也將于6月15日開始履約。而2014年底兩地試行的首筆交易屬于林業碳匯交易,此前,承德市豐寧千松壩林場碳匯造林一期項目在環交所上線,預簽發量為96342噸二氧化碳當量,上線沒過多久,眉州東坡餐飲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就買了其中的1550噸,每噸價格為38元。終,雙方成交量為3450噸,成交額達13.1萬元,成交單價比眉州東坡上個履約期時交易價格低19元/噸。
由點及面:欲建立全國性碳交易市場
排碳要付出成本,減碳能獲得收益,這是我們對建立碳排放市場的基本認識。2014年以來,中國在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東、湖北、深圳等7個省市,啟動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從試點運行情況來看,總體平穩。下一步將以7個試點為核心,以點帶面,向周邊輻射,盡快推動形成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
資深業內人士石玉東認為,從政府層面看,2014年5月份國務院辦公廳印發2014-2015年節能減排低碳發展行動方案,明確要求推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研究建立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9月國家發改委再次明確計劃于2016年實現全國統一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總的來說,全國碳市場建設,我認為因為我們試點三年結束,2013-2015年,我希望統一的碳市場能夠盡快建設起來,當然在這之前,我們交易所還是要把自身做細做實,為我們下一步全國市場的建立提供一些經驗。”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副總經理賓暉說。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與合作中心碳市場部副主任張昕表示,建立全國碳交易市場的政府機構的問題,中國長期以來形成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行政手段來管理節能減排工作的機制,特別是碳交易市場是政策主導性非常強的市場。這個市場如果更多去發揮政府的作用,很可能就會出現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市場管理瓶頸,在建立全國碳交易市場的時候,如何處理好政府的經驗、地方政府的經驗、中央政府的經驗,也是我們所面臨的挑戰。
在王志軒看來,碳減排、碳市場在中國來講雖然進行了大量工作,積累了一定經驗,但是從宏觀和長遠來看,只是萬里長征走完的步,即便各種條件都比較成熟的歐洲,碳市場的運作也遇到了相當大的一些困難和波折。
展望碳交易未來
談及我國碳金融發展的現狀時,石玉東介紹說,目前國內大多數金融機構對涉入碳市場仍然持觀望態度。但在2014年,已經有浦發銀行、興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推出圍繞碳排放權設計的金融產品,為低碳領域的金融創新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盡管目前建立統一的碳金融市場困難重重,但我們認為,從長遠來看,我國必將建立起總量控制強制減排體系,中國碳市場將迎來國內需求更加旺盛、市場發展空間大大增加的繁榮景象。”石玉東說,這一切都需要監管方式的轉換和專業人才的儲備。碳核算、第三方核查、碳資產管理、碳金融等無不呼喚市場主體的能力建設與提升,這將是未來中國碳市場和碳金融發展的當務之急。
未來的碳市場將呈現怎樣的景象?碳市場的發展脈絡如何?2014中國碳金融展望報告以三個時間節點勾勒出未來碳市場的發展藍圖。
一是2015年前,中國碳市場以單一碳資產、區域性碳交易場所為主要特征;市場的規范性機制正在創設,法律層級普遍不高;交易主體的參與意愿不高,市場容易受到非理性因素影響。培育市場、奠定法制根基是該階段的主要任務。
二是2020年前,全國性的碳排放交易所將會設立,控排企業的參與意識和主動管理碳資產的理念將進一步深化,碳市場的規范性、流動性逐漸改善;由于中國市場的巨大輻射能力,節能減排領域的“中國標準”將可能影響世界的減排實踐。
三是2030年前,世界性的碳排放體系將可能形成,碳資產將進一步豐富,中國與碳市場對接的相關法規將更加完善。
針對碳交易市場建設,眾多專家紛紛指出,如果說近年來一系列支持清潔能源發展的國家產業政策的出臺,是政府以“有形之手”為綠色低碳發展提供政策支持,那么以“排碳要付出成本,減碳能獲得收益”為宗旨的碳市場的形成和碳金融的出現,將是政府用“無須之手”為清潔能源產業發展提供市場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