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復產業年會召開
近日,2014中國重金屬污染防治與土壤修復產業經濟年會暨項目對接會在北京舉行,全國重金屬污染防治與環境修復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在會上發布了中國土壤修復企業,生態修復企業,重金屬污染監測、檢測企業等榜單。
來自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北京北科土地修復工程技術中心、中科院植物所等單位的200余名業內人士參加了會議。與會專家圍繞“新常態下的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污染場地風險評估及修復技術”“污染場地調查存在問題及對策分析”等主題進行了探討。
土壤修復走上快車道
根據2014年發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我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全國土壤污染超標率達16.1%,在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的同時,耕地土壤環境質量更加堪憂。
隨著環保產業日漸深入人心,作為其中的重要細分領域,重金屬污染防治與土壤修復工作也愈加獲得全社會的關注。面對土壤污染的嚴峻局面,國家立法速度明顯加快。去年以來,環保部不僅公布了包括《工業企業場地環境調查評估與修復工作指南(試行)》等相關政策和文件,還在新《環境保護法》中增加了土壤修復的內容外。而日前,環保部又公布了新的《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征求意見稿)》,《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土十條”)的制定實施也被提上日程。
針對這些跡象,該聯盟秘書長高杰表示,土壤修復工作將走上快車道。經過“十二五”的摸底和探路,我國土壤修復工作也將在2015年及以后全面展開。專家也預測,從2014年至2020年,國內土壤修復市場規模可達6856億元。
土壤修復“錢”途未卜
“高污染超標率”、“萬億級規模市場”、“復雜的系統工程”、“發展初期的新興行業”,中國土壤污染防治正貼著這些標簽步入聯合國“土壤年”。
在土壤修復行業被業內普遍叫好的時候,高杰認為:“土壤修復行業的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就目前來看,從政策、標準、規范再到資金、技術、商務模式,土壤修復行業還遠未成熟,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部分多位專家也表示,目前,國內土壤修復的政策法規和商業模式都不甚明朗,企業大多著眼于眼前利益不愿冒險,由于缺少出資方,農藥、石油等面源污染的土壤修復很難進行。
生物炭或獲傲人成績?
在土壤修復行業論調“僵持不下”,污染地修復迫在眉睫的大背景在,美國紐約城的某工廠傳出能夠拯救土壤貧瘠的辦法,用生物炭助力作物生長。
在當地的一個6000平方米的屋頂農場,有著一片紅色和綠色的生菜海。這些植物下方的土壤看上去很普通,但經過仔細審視會發現,棕色土塊中間有小小的黑色顆粒,這是兩年前混入土壤的木炭碎片的殘留物。管理該片生菜海的Flanner認為,這些富含碳的物質——生物炭,有助于作物茁壯成長,甚至可能增加產量,或在未來幾年能得到傲人的成績。
一些估算數據顯示,自2008年以來,這種持久土壤添加物年銷售額增至3倍。有支持者認為,這種土壤增強因子有巨大潛力,生物炭是在低氧環境中加熱生物材料(外皮等農業廢棄物)制備而成,可以作為生物燃料的副產品進行制造,因此許多公司希望同時發展這兩種產品,以迎合更加綠色的能源形式的需求。
對此,科學家們迅速展開實驗測試其潛力。他們專注于研究生物炭顆粒的化學和物理特性如何影響水流過土壤,移除污染物、改變微生物群落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并希望生物炭能幫助全世界的農民,克服貧瘠土壤帶來的難題。
紐約州康奈爾大學某農業和土壤科學家表示,不同類型的生物炭“有著的潛能,可以減緩影響作物產量的土壤健康大限制條件,例如高度風化和沙質土壤”。
相關閱讀:治污有雷聲大雨點小之嫌 土壤修復“錢”途未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