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垃圾分類褒貶不一 民眾環保意識為推廣關鍵
杭州市城管委市容環境衛生監管中心了解到,杭州部分城區已經開始試點實行“一戶一碼”。即每戶家庭都會收到特定的二維碼貼紙,分為“廚余”和“其他”兩種。居民在垃圾袋上需粘貼相應的二維碼貼紙,在垃圾房前通過掃描二維碼才能打開相應的垃圾房門進行垃圾投放。
“未達標的家庭將給予提示,對分類投放做的較好的家庭給予積分獎勵。獎勵的積分可用于到社區兌換相應的禮物,或者換取相應的社區服務,以提高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而投放錯誤將被扣除一定的積分。”杭州市城管委市容環境衛生監管中心副主任鄭勝全說。
垃圾分類在杭州試行已有好幾年的時間。這項工作剛推行時,受到很多質疑。有人嫌太麻煩,有人嫌沒效果。曾經有市民觀察說,自己辛苦分好的垃圾,在回收的時候并沒有真正分開處理,而是被垃圾車混裝帶走了,多少也讓認真分類的人感覺沮喪。
問題值得探討,阻力可以成為動力。實現垃圾分類,大有文章可做。這些年來,杭州著力推進垃圾分類的腳步從沒有停下,從在全國試點垃圾分類,到小區試點實名制垃圾袋,可以說,每一次改變,都是一點小的進步。如今的二維碼垃圾袋,更進一步從垃圾溯源的角度出發,重拳出擊,用更為科技、簡便的手段,讓垃圾分類這件事情更徹底、更好地為生活帶來便利。
實戶制:廚房垃圾袋上印有各戶門牌號對應的條形碼、二維碼,便于社區工作者追溯廚房垃圾袋的來源,了解每戶家庭垃圾分類開展及分類準確率的情況,并對未達標的家庭給予提示,對較好的家庭給予積分獎勵。獎勵的積分可用于到社區兌換相應的禮物,以提高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二維碼:試點實行“一戶一碼”的小區,每戶家庭都會收到特定的二維碼貼紙,分為“廚余”和“其他”兩種。居民在垃圾袋上需粘貼相應的二維碼貼紙,在垃圾房前通過掃描二維碼才能打開相應的垃圾房門進行垃圾投放。
智能回收平臺:居民在投放垃圾時選擇智能回收平臺上的垃圾類別,在垃圾袋上粘貼條形碼,由專業垃圾處置企業進行回收并給予相應積分,推動居民參與垃圾分類。
廢舊衣物桶(熊貓桶):回收居民家中廢棄、破損等衣物,2015年,將在全市范圍內設置500個廢舊衣物回收點。
“定時定點”投放:在規定時間和規定地點投放垃圾,其余時間垃圾房不開放。目前已有12個小區開展“定時定點”分類投放。
餐廚垃圾就地處理:城管委購置了20臺餐廚垃圾處理、2臺園林垃圾粉碎機,現已安裝到位。市政府機關食堂、學軍中學、城市芯宇小區等社會單位自行購置安裝了12臺餐廚垃圾處理機,就地減量處理能力將達到15噸/天,處理產生的有機肥料用于單位小區綠化及個人家庭花卉、蔬菜種植等,取得了一定成果。
垃圾條形碼惹非議
杭州說要給垃圾袋刷上條形碼,誰不分類誰亂扔可以追溯。這件事夠稀奇,夠驚艷,其中引發的公權力和私權力邊界的爭議、盯梢式的緊迫感讓議論者興奮不已。
很多人立馬指出其中的錯誤來:什么這是在侵犯居民的隱私和權利;什么你怎么去查,難道翻一袋袋垃圾去?查到了又怎么辦,難道挨個處罰過去?什么垃圾分類是便宜了撿垃圾的人,卻浪費了寶貴的財政資金,增加了工作人員的負擔,增添了老百姓的麻煩之類的。一些人甚至已經看到結果,很有遠見地指出,這又是一次勞民傷財之舉。
對這樣的嘗試,的確應該反思,回過頭來仔細審視一下政策的效果,但又有多少人問一問為什么一項項挺好的政策后都不了了之?這真的是政府工作不努力不細心的問題嗎?垃圾是由千家萬戶產生的,對應的是千千萬萬不同生活習慣的人,政府不可能把所有的事都包干了,垃圾分類能不能取得效果終還得從每家每戶的廚房開始。該分類的不分類,再多的措施再好的配套也是沒用的。居民沒有垃圾分類的意識,放再多的桶后也都只是垃圾桶,而不會有再生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