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海洋有著世界上強的自我凈化功能,但這片深藍抵擋得住人類無休止的侵蝕嗎?
幾年前,在由美國科學家繪制的《人類對海洋影響的地圖》中,除卻南極、北極附近少量水域,已經幾乎沒有哪處海洋談得上“清潔”。彼時,人類次宏觀地看到海洋生態系統變得“如此糟糕”。而中國渤海、東海、南海,亦是近岸海洋污染區域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自我凈化難抵致命侵蝕 海洋生態步入全面監管期】
“目前中國1.8萬公里海岸線中有接近1萬公里已經人工化了,人工化海岸超過了一半。”人工養殖、填海造田、重化工密集等給海洋造成沉重的負擔。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長孫松介紹說,我國在富營養化與有害赤潮發生機制方面正在開展系統的研究,今后應該在水母暴發機制方面開展相關的研究,這也是一個化的問題。 【吹響治污號角 藍色之夢只待躬行】
公開資料顯示,過去10年間,中國近海海域污染范圍擴大了近一倍,赤潮每年發生達60余次,紅樹林、珊瑚礁、濕地等重要生態系統已分別喪失73%、80%和57%,東海之濱的浙江,全省1/3海域成為底棲生物絕跡區。黃渤海漁場、舟山漁場、南海沿岸漁場、北部灣漁場“四大漁場”資源枯竭,幾近名存實亡。
此外,根據《2012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2012年我國海洋漂浮大塊和特大快漂浮垃圾平均為37個/平方千米;中塊和小塊漂浮垃圾平均為5482個/平方千米,平均密度為14千克/平方千米。聚苯乙烯泡沫塑料類垃圾數量多,占57%,其次為塑料類和木制品類,分別占23%和12%。87%的海面漂浮垃圾來源于陸地,13%來源于海上活動。 【800萬件垃圾“攪渾” 水質海洋垃圾污染不容忽視】
由此,欲還原遼闊海洋一片蔚藍,必須遏制住這些破壞海洋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這就要高舉法治的“利劍”。要加快完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目前重要的就是加快修訂《海洋環境保護法》。現行的《海洋環境保護法》因為制定和修訂的時間較早,沒有預計到目前海洋開發利用的廣度和強度,也不可能預測海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益嚴重的局面,因此已經很難適應目前我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急需修改。【多措并舉打好“組合拳” 海洋保護亟需法治力量】
2015年,《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的出臺,為進一步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迎來了很好的契機。目前,《海洋環境保護法》的修改也已列入國家海洋局《2015年全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要點》。同時,要守護好藍色海洋,在增強法治力量的同時,還需要加快污染治理、環境修復、產業調整等,打好多措并舉的“組合拳”。
以上就是今天的環保視野,感謝您的閱讀。東西南北,精彩放送,更多資訊我們明天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