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遺憾的是,遙望無垠星空的同時,我們腳下的地球已經千瘡百孔。第二個落腳地遙不可及,環境污染已經開始吞沒現有的家園。
中國霧霾成為世界聚焦的話題,墨西哥的“墨”色天空同樣毫不遜色,太平洋島國圖瓦盧即將消失,美國自由女神像被酸雨化了妝,切諾貝利至今還是死亡之城,海鳥等海洋動物洗上“石油浴”,喜馬拉雅山飄起黑色雪花……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或許“人類連地球都沒搞清楚為什么跑去研究太空宇宙”這樣的問題在邏輯上存有漏洞,但站在環境保護的立場來看,卻是成立的。執迷于尋找地球之外的人類居住地,還是保護現在有的綠色地球確保其可持續發展?后者明顯更為現實,也更具有可操作性。事實上,自從進入工業化時代以來,環境污染不斷加深,人類并不是坐以待斃,也做出了不少努力。
6.5世界環境日,每年3月后一個星期六20:30~21:30的地球一小時,《京都協議書》的簽訂,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各國環境法律條款的制定出臺,地區性治理措施的落地生根等等,從性的活動與主題會議到各個國家地區的細分行動,都在為守護地球綠色匯集力量。
再看中國,同樣為30多年的粗放發展方式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冬春季節的霧霾鎖國,高速發展的大城小城遭遇垃圾圍城,水污染事件危機國人健康,土壤重金屬污染還在蔓延等,可持續發展道路遭遇前所有未的危機。近些年,從中央到地方,從高層到百姓,環保的呼喊聲日漸高漲,《環境保護法》完成修訂,“大氣十條”和“水十條”相繼出臺,“土十條”和“固廢十條”的醞釀出臺也成為必然,發展清潔能源,大力懲治污染等,取得了不小的效果。但環境污染治理不是也不可能是畢其功于一役的工作,污染是一代一代來的,治理同樣需要一代一代努力。
回頭看這顆像是科幻世界里的“第二個地球”,1400光年的距離,就像科學家所預測的,這顆星球絕不會成為人類的第二個家園,而是10億年后地球衰老的樣子,又或是人類對污染無動于衷的前提下不久之后便毀掉的地球。
以上就今天的環保視野,感謝您的閱讀。東西南北,精彩放送,更多資訊我們明天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