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垃圾不只圍南寧 處理方式升級迫在眉睫
上圖為廣西南寧市一個垃圾填埋場——城南垃圾填埋場。資料顯示,城南垃圾填埋場日處理能力僅為1200噸,但南寧市區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高達3000噸,幾乎所有的垃圾都沒有得到有效的回收利用,而是直接壓縮填埋到南寧市城南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里。
南寧市除少量餐廚垃圾外,超過95%的生活垃圾都被直接送到城南垃圾填埋場進行填埋。目前,城南垃圾填埋場已不堪重負幾近滿場。僅有的一個垃圾填埋場,就算填埋場僅一天不能正常運轉,南寧市民也會陷入“垃圾包圍圈”。
這才有了針對南寧市垃圾圍城的討論。眾所周知,作為垃圾處理的老舊手段,垃圾填埋廠只能越填越大,在耗費大量土地資源的同時,也讓城市面臨著“垃圾圍城”的困境,隨風飄散的異味更讓附近居民飽受困擾。
由南寧推及其他城市
其實南寧市垃圾圍城的巨大威脅不過是我國各大小城市的縮影,遠的不說,就與南寧不遠的廣州,同樣遭遇垃圾圍城的困境。
目前,廣州每天需要處理生活垃圾約2.26萬噸,其中近七成焚燒、填埋處理,位于白云區太和鎮的興豐生活垃圾填埋場,早已是不堪重負,幾乎飽和,日處理垃圾嚴重超標。原本設計日處理量2000噸的填埋場,近日來已達到9800噸的日處理量。花費四個月修建的應急填埋坑,僅一個月便被垃圾填滿。根據計算,2017年后,廣州市的垃圾將無處填埋。
城市生活垃圾數量持續增長一直是我國城市發展和居民生活品質提升的環境污染問題之一。我國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大且增長快速,從1979年的2508萬噸增長至2012年的17081萬噸,增加5.8倍,已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障礙。
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統計,我國每年產生近10億噸垃圾,垃圾總量世界上數一數二。更可怕的是,城鎮生活垃圾還在以每年5%-8%左右的速度遞增。垃圾圍城正在給中國的城市敲響了警鐘。
垃圾處理辦法的轉變
我國土地資源有限,傳統的填埋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的處理需求,垃圾焚燒正成為垃圾處理的主要方式。
依照《“十二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預計到2015年年底,我國投產和在建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將超過300座。垃圾焚燒正成為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在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利用加工過程中,不但解決了資源短缺問題,同時降低了垃圾排放,正可謂“一舉兩得”。
當然,焚燒發電同樣不是長久之策,綜合利用處理才是今后垃圾處理的發展趨勢和方向。垃圾綜合利用這件事情能夠辦成,這才是真正的環保與節能,不僅回收利用價值幾千億的資源,還可以向聯合國出售因不焚燒垃圾而節約的CO2的排放指標,同時避免焚燒垃圾而導致的對大氣的毒害污染,讓人民享受潔凈的空氣。
“固廢法”修訂迫在眉睫
國內當前無害化處理率被高估;減量化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垃圾處置的全社會成本被低估……在中國人民大學環境政策與環境規劃研究所所長宋國君看來,只有制定城市生活垃圾源頭分類和信息公開法規,修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明確分類對象、分類與投放方法、獎勵與懲罰措施等內容,才能保障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有效實施。
無論是信息公開、排污許可證制度,還是修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其目的都是用政策的確定性和法律的性保障垃圾源頭分類和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