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籃子”岌岌可危 農村污染治理市場規模
農村污染狀況不盡人意
農村清潔工程的設施、設備和作業隊伍主要服務于鄉鎮、區及少數靠近鄉鎮、街區及主干道的中心村,服務范圍有限,向所轄其他村莊延伸服務的較少。經濟條件較差,設施和人員配備缺乏,大量農村垃圾無法收集;有些村莊規模小、居住相對分散,交通也不便,垃圾具有“點多、面廣、量少”的特點,難以收集。
有關專家建議政府要建立省一級農村生活垃圾監管處理機制。農村生活垃圾監管處理機制要由省政府有關部門牽頭督促推行,并責成村一級具體實施。村一級建議要將垃圾監管處理機制納入村務管理當中,約束群眾把垃圾投入到垃圾箱或指定位置,并從垃圾收集、運輸、處理和利用等環節上抓好落實。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把垃圾監管處理機制納入公共事業管理之中,進行規范化和法制化建設,還要進行質量的監督。
隨著我國農業產業化進程和村鎮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日益突出。6月11日,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朱昌雄研究員表示,應加強頂層設計與部門協調,把生態效益農業保護環境納入民生工程,出臺系列的支撐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提高生態產業鏈園區建設公益性資金的支持力度。
朱昌雄指出,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問題,要加強“源頭控制”與“過程阻斷”技術的研究;加強農村面源污染控制的初步解決方案為種養加生循環一體化利用產業鏈技術體系,包括無公害的生態飼料生產技術、低污染零排放的生態養殖技術、以發酵墊料為主要原料的生物腐植酸肥料加工技術、農田養分控流失的生態種植技術、農村生活污水原位消納與循環利用技術、城鄉統籌農村垃圾處理模式等。通過規模化的生態農業循環產業鏈的因地制宜、適用技術研究,提升生態系統自凈能力,保護生態與水環境同時,保障入口的安全。
農村污染治理市場巨大
農村污染治理已經成為我國環保行業的主要矛盾。截止2012年,我國設市城市污水處理率已達87.3%,到2013年,設市城市垃圾處理率已達89%,從統計數據上看,設市城市污水及垃圾基本已初步實現全處理。
反觀農村污染治理,與城市的差距巨大。2010年我國1.7萬余個建制鎮,整體污水處理率尚不足20%。行政村的污染治理更加落后。我國共55.37萬個建制村,只有4.6萬個建制村的污水或生活垃圾得到初步治理對生活污水進行處理的僅占9%,有一半尚未設置生活垃圾收集點。農村污染治理成為環保行業的下一個待開墾的處女地。
資金緊缺和運營率低也曾是困擾城市垃圾及污水處置的兩大問題,在這兩個問題的困擾下,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率從30%左右提升到90%只用了15年的時間。農村只是所面臨的這兩個問題尤為突出而已。
農村治理率的提升是必然的,農村的投資機會依然存在,只是市場釋放的速度可能會低于設市城市。
日本的經驗給我們信心。日本100萬以下人口數的行區域2000-2011年11年間城市污水處理率的增速較快,且人口密度越低的鄉村,處理率提升越快。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鄉村污染治理也有望走出這樣一條路。
農村污染治理的總投資,根據環保部的測算,僅污水治理設施一項總投資就需要2000億元,如果考慮運營及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的投資及運營市場,市場空間更大。